环卫工用铁镐挖出的青铜鼎,足以惊艳世界,直接证明了郭沫若猜想

1974年9月的郑州,气温骤降,但当时人民群众挖地道的热情一点也没有降温。就在杜岭街、张寨南街的施工现场,一位叫作袁海军的环卫工用铁镐作业时,猛然间感觉碰到了坚硬的物体。他立即大叫:“这里有东西!”工友们随即赶过来,七手八脚清理完周边的泥土后,两只香炉模样的古代文物呈现在眼前。

消息不胫而走,郑州博物馆离此处也就一公里的路程,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的杨育彬马上带着三位工作人员赶到,并且保护了现场。在地道的尽头,他看到了几件散落的青铜器,但摆放非常整齐。那两只所谓的香炉其实就是两只青铜鼎,东西并列,端端正正地放在一起。

因为没有铭文,它们便以出土地命名为杜岭方鼎,一大一小,为了让高低不同的两只铜鼎看上去一般高,埋藏者特意将高一点的铜鼎下面的泥土挖低了一些。这两只方鼎的形制、外观甚至纹饰都非常相似。大一点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 重达86.4公斤,被送入国家博物馆收藏;小一点的称为“杜岭二号”,重为64.25公斤,成为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杜岭方鼎确实非常庄重漂亮,它是四足方鼎,显得非常古朴,在它的腹部外表上半部是兽面纹,略显狰狞,下半部和两边则是乳丁纹。根据分析,那种兽面纹是饕餮,是贪婪的猛兽,象征着吃。乳钉纹的含义,相信大家也能明白,那也是代表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表明,杜岭方鼎归属与商代中期文物,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

后来,杜岭方鼎的意义更让人咂舌,我们已经出土了这么多青铜器,它却是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重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岭方鼎是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后,所创造的第一件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文物。

然而,对于郑州这座城市而言,杜岭方鼎却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早在1959年时,郭沫若就在考察郑州商城遗址时赋诗一首,是这样写的:

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中丁之所都。

地下古城深且厚,墓中遗物富有殊。

原来,“郑州商城”的“商”不是商业的意思,而是殷商。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中原之地,华夏民族的起源处之一,所以在古代相当重要。长期以来,在郑州陆续出土了不少商代青铜器,因此被人称为“商城”。也有人怀疑,这里可能曾经作为商代的都城。但这种说法并没有铁证,尤其是出土的青铜器地位分量都不够,而且还七零八落,被许多考古专家认为是商代贵族因为躲避战乱而临时抛弃的。

两件杜岭方鼎的出土,终于为这个命题提出了新的论据。它们大气磅礴,气势雄伟,很明显就是王者之器,不是普普通通的贵族可以制作并且使用的。而且,它们被埋藏时特意放置的状态,很显然并不是逃难时藏匿的,本身就是作为礼器处于使用状态。因此,这两件方鼎,有可能将郑州由普通“商城”的地位,上升到“商都”。

郭沫若就曾经怀疑,郑州可能是商王中丁所迁的殷都。只是当时证据匮乏,郭老也只能用“疑”来表示自己的猜测。杜岭方鼎的出现,有力证明了郭老的猜想,将事实的真相一步步还原。当然,后来在1982年、1996年,郑州又相继出土了两批6尊青铜方鼎。它们埋藏的状态和形制,与杜岭方鼎别无二致,这再一次证明了郭老的猜想,并将郑州送入了“中国八大古都”的行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