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智慧:“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有3个很大的区别
或许是因为人们缺少获取有意义、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又或者可能是人们被“碎片化”的阅读环境所影响。
现在很多人出现了两种很明显的“浮躁”现象:断章取义、片面极端。
简而言之,就是在看到一些东西之后,便将其奉为“真理”,还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做事的标准。
就比如王阳明先生主张的“安贫乐道”,就被很多人曲解为“不思进取”,认为现代人不应该像古人一样“封闭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在讲到陶渊明因看不惯世俗尔虞我诈而归隐山林之时,他批评说:“古人动不动就归隐,抗挫折能力太差了。”
乍一看好像这句话没什么大问题,但其实我们人生在世,并不是一腔热血才算不枉此生的,心境的修炼也是我们一生都要持续做的重要事情。
在《王阳明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安贫乐道,也是一种信仰。”
王阳明提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只有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对琐碎事务淡然处之,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去实现理想抱负,才能有时间去思考我们的人生未来。
所以“安贫乐道”并非就是“不思进取”,在读完《王阳明全书》,从王阳明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人生哲理中,我归纳出以下3种不同之处。
01:安贫乐道,更能另辟蹊径。
从佛家的思想来看,安贫乐道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境界。并认为如果做人能够如此的话,必将有所收获。
而到底是什么收获呢?佛家一如既往地没有仔细说明,留给世人自行参悟。
在《王阳明全书》中记载,王阳明对此的看法是: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那么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便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这种成功的标准可能跟当下世人对财富、权利等方面的理解有所不同。
其实我的理解,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就能解释清楚:“人怕出名,猪怕壮。”
尤其是在这个明里暗里竞争不断的社会里,安贫乐道其实是一种高深的生活哲学。
就如书中所言的一样:“光彩夺目的金子会引起人们激烈的争夺,金光大道上挤的人太多了,反倒不如独木小桥幽静和从容。”
有时候“安贫乐道”,反而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捷径”。
这样的处世哲学,又怎么会是不思进取呢?
02:安贫乐道,方可守住本心。
在王阳明先生生活的时代,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来走上仕途,是很多人唯一的途径。
因此很多人一生都被科举而束缚,比如我们熟知的范进、严监生等历史人物皆是如此。
不论这些人是为了讽刺而虚拟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无非都是在表明一个道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超过了道德的范围。
这不就是当代社会中很多人的表现吗?
而为何人们不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在人生道路上逐渐丢失了曾经坚守的原则呢?
王阳明先生认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名心”所驱使导致的。
通读《王阳明全书》,了解了王阳明生平纪事之后,我们或许就能明白他“致良知”的思想内涵。
虽说王阳明也从小受到父辈、周边环境中考科举求功名的耳濡目染影响,但他却并没有为了考科举而动摇自己的本心。
安贫乐道之人,能够从内心抹去“贪图功名之心”,不去刻意追求“名”,从而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要知道,贪慕虚荣、急功近利者,通常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之辈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说,安贫乐道,守住本心,其实反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更高境界表现。
03:安贫乐道,反而轻松自在。
当我们了解了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心胸很宽阔之人。
在王阳明受到刘瑾等人的迫害之时,他一直坚守内心,保持着对圣人虔诚和敬仰的态度。
而也是这种信仰,让王阳明在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斗争中,无论遭受多少打压、排斥,都没能动摇他追求讲学传道、学习交友和悟道的乐趣。
当一个人把功名利禄都看得很清淡之时,那些为了功名而打压你、排斥你、压迫你的人,便如同浮云一般根本就不值一提。
如果你跟这些人纠缠不清,那就等于你在和贪念博弈,人生又怎么才能轻松自在呢?
正如《王阳明全书》中所说的一样:“凡夫时时在名利的漩涡里打转,才会由不得自己。”
也因此而过的十分辛苦,也难以有所成就。
虚名只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满足感,但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甚至还会为了争名夺利而引发无数冲突矛盾,给自己的人生徒增烦恼。
不为虚名所累,安贫乐道便能获得更加轻松自在的人生。
我们毕生的追求,不就是想要过一个轻松惬意的人生么?
结语感悟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把“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前提条件分清楚才是关键。
如果自己本身就不上进,那么你口中的“安贫乐道”不过是一种借口罢了。
而要是你坚守本心,那么“安贫乐道”便是另一种境界的积极人生态度。
王阳明说过:“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够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就需要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安贫乐道是一种心境上的修炼,不思进取则是一种放纵自我的妥协。
古人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到世上,当以赤子之心度过此生,方能清清白白走在人世间。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