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11)血痺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上)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11)
血痺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上)
王东海
【原文】问曰:血痺病从何而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注释】血痺者,血分麻痺而凝滞也。血痺虚劳为一门者,因虚劳之证往往气滞而血瘀也。尊荣人劳心而不劳力,好食肥甘,则肌肤盛;不劳力,则骨弱,骨弱而不耐劳,偶或过于疲劳而汗出,或者不时摇动其体,则腠理松弛,身被微风袭之,遂成血痺。体肥则阳气素虚,劳心则心血素少,况邪入而血分痺闭,则脉自微细而涩滞;左寸口关上小紧,紧脉主寒主痛,因血分为痺,邪在阴而不在阳,在阳多热,在阴多寒也,微、细、涩皆属阴脉。
【原文】血痺,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痺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注释】阴阳俱微,浮沉皆微也,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盖人之阳气素弱,邪痺血分阻遏营气而脉不扬,究非大寒亦不化热,故尺中小紧,营气不行,则身体麻木,主以黄芪、桂枝。
【原文】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血痺之病,多病湿胜阳虚之人,风寒入于血分而血痺涩不行,当用入血分之药辛以散邪、温行营血而开痺,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去甘草者,因甘缓之性味而守中,有碍辛散行营开痺之力,倍生姜之辛温大散,助桂枝之温行营血,发散外邪,加黄芪之大补气血,使气血充,则营卫之流行有力而痺自通也。
【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注释】辨劳之脉,以男子平人者,因妇人月经前后、胎产癥瘕之不同,脉之变化无常,不如男子之准,劳者外因劳役或饥饱内之七情而致病也。
盖劳则动热而伤血液,脉大极虚不可印定眼目为某脏某腑之虚,总因脏腑不调,营卫不利,阴阳不相维系而各造其偏,脉大者,脏腑之阴阳失偶而真气外泻,则气少而虚也,或因内外劳伤而精气暗耗也,此时其脉已病,其外未形也。
【原文】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痺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注释】金匮按:“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侠瘿”之“瘿字”必是“瘰”字,此证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
人年五六十,阳气渐衰,气血日减,营卫之流行减弱,不应脉大,而见脉大者,由先时之劳损而来。因血液少而阳热炽,热灼则筋急而气滞于络,聚成痰,郁热与痰气互结而痺侠背,或病马刀瘰疬,于颈项胁肩之间,皆从劳证得之。因年五十而阳热已微,不病劳而病疬也,此证妇人更多,因气郁而生痰热而然。
【原文】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注释】脏真不固,阴虚不能维阳,则真气外泻而脉浮大,血液少则身热而脉浮大,四肢为诸阳之本,阴虚则阳盛,故手足烦也。春夏天地之阳气发泻,其人脏真不固而气已自外泻,不任其天气之更泻也;秋降冬藏,则人之精神内守,故稍瘥也。阴寒者,肾气虚,失其蜇封之职,则精自出,则骨酸肉削不能行走,因肾惫骨弱无力也。
【原文】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小腹满,此为劳使然。
【注释】劳因热起,血液自伤,故属热者多;亦有素秉阳微,虽属阴阳气血两虚,偏于阳气犹虚者有之。沉为阴而主里,病在于脏;虚而沉弦,乃内而脏腑、外而营卫气血皆虚也,故无寒热;短气者,气少不能供呼吸也;脉弦里急,血少而筋失养不柔和也;肝主筋,木病而刑土也,气血少而不华于面,故色白也;时目瞑者,闭目为阳,开目为阴,阳气虚则神疲,故目暝;兼衄(衄:音nǜ,鼻出血)者,阳虚而阴不守而衄也;小腹满者,膀胱之气化不利也。如上之证,非外邪致病,属虚劳而然也。
【原文】男子面色白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注释】原按:“脉浮者,里虚也”当属衍文。
面白无华,为阳气阴血两虚,气虚不能化液、血虚不能滋润于口则渴。新病主失血于外,久病主血不内生;卒喘者,无故而喘也,盖肺主气,赖胸中之大气以撑持,则开阖自然而呼吸平静,虚则气少不能布息而喘也;悸者,心觉上冲也,气血虚则心系痿戂而惊也。
【原文】男子脉浮弱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注释】脉浮,外感见之为表邪,劳证见之为内虚,真气不藏而外泄;浮而弱者,乃阴阳气血皆虚;涩者,脉之来去濡滞不行,他病见之为邪气干扰脉道,则脉不扬;虚劳证见之,为气血虚少,则血液流行乏力,如此之脉,为阴阳气血皆弱而动怯,不能生化精微,精气清冷,不能育子嗣。
交流讨论请加作者微信:w1597340601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