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不在乎!(读到心酸)
作者:云谷禅师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点上方绿标收听【禅宗智慧】主讲:云谷禅师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看人生得失,一切因命中注定,不必过于在意。生命本是虚幻,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人生在世,总会有人让你悲伤,嫉妒,甚至咬牙切齿。并不是他们有多坏,而是因为你太在乎。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在乎。
你对事不在乎,它就伤害不到你;你对人不在乎,他就不会令你生气。学会随缘接受一切,包容一切,心不随境转,才会是自在人生。
从今以后,不在乎得失
达摩祖师云:“若得荣誉好事等,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丘在一位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 bēi ]兰若结夏安居。
当他们到达后,这位婆罗门受魔王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正值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供养佛陀及众弟子极少数的食物。
面对这种困境,大目犍连尊者恳求佛陀允许他用神通前往其他地方带食物回来,但佛陀拒绝了。好在尽管情况如此困难,比丘们并不颓丧,仍满足于百姓每天供养的少许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及众弟子在通知该婆罗门后,就回到了祇园精舍。而当时一同结夏安居的一群人由于比丘们的慈悲,也留在了精舍里。
然而,这群人每天贪心地吃完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醒来后,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闹地嬉戏,整天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饥荒,他们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却暴露本性,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的议论,便说道:“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时,满心哀愁,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生命中任何的得失,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愚痴的人只会用有限的见解去排斥,而智者选择接受、理解与包容。
同样面对逆境,愚痴的人只会怨天尤人,而有智者除了接受面对,往往能转祸为福,因为智者早已看清了生命的本质,不会因所谓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带来什么,自然也就不会失去什么。
很多东西,能够失去的,那它本来也就不是你的。即便是得到了,也只是暂时的拥有,等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统统都要放下。
得失随缘,闲淡由之。
人生在世,不必执着于得失。要知道,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给的,内心满足即圆满;若内心不知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
从今以后,学会面对离别
屈原的《九歌·少司命》中有这样一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人生在世,最悲伤的莫过于离别,最快乐的莫过于新结了好相识。
从前,有位老妇人唯一的儿子去世了,她悲痛万分。
一天,老妇人到寺里去请教一位禅师:“大师,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儿子复活吗?”
禅师回答道:“倒是有办法,不过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而且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只要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儿子。”
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
老妇人为找这杯水,去过了许多的地方。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
再到后来,因为老妇人忙于安慰别人的痛苦,早在不知不觉中忘了找水的事情。
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悲痛也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
人生八苦,爱别离最苦。
这世间所有的相遇,最终都会离别,只是告别的方式不同而已。
不论亲人的消亡,还是朋友的离散,永远都是非常残酷的现实,或难或易我们都终将面临。
离别,固然是艰难和无法面对的,但地球还在转动,人还要生活。亲人间永无相见的离别也好,朋友间相遇,相识到最后相忘于江湖的离别也好,都是需要慢慢去学习面对,逐渐去适应。
或许,人只有在经历过一场铭心刻骨的离别之后,才能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不要看到生命逝去才觉悟世事无常,不要等到相忘于江湖才明白聚散如风。
没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再来,所以每个离别都要祝福,每个相聚都要感恩。
这一生,最无法预见的,是遇见。不知哪一眼,就是开始。这一生,最无法告别的,是离别。不知哪一眼,就是诀别。
愿你我都不需要面对离别,但如果真的要,希望所有留下来的人,都能够学会面对,继续开心的生活下去。
因为未来的某一日,我们都会在天堂再相见!
从今以后,不在乎年龄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晋平公是一位很好学的国君。
在他七十岁的时候,他依然希望自己可以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
可是,七十岁的人再去学习,还是比较困难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很是没有信心,于是他便去询问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然双目看不到,却万事心里有数。
晋平公对师旷说道:“我七十岁了,已经年老了,可是我还希望再多读些书,你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 ?”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的意思。
师旷解释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早晨温暖的太阳,光线越来越强,时间长久。
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如同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
而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太阳就快下山,阳光不充足,却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吧。”
晋平公听后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对了,的确如此!我现在有信心了。”
著名诗人陆游曾写道:“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老与不老的问题,不是取决于你的年龄,而是决定于你的心态。只要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不算老。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心若年轻,即使经历坎坷,人生与天地不老;
心若老去,就算经历平静,人生已步入荒年。
♡
佛家讲: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与心间。
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在乎,什么都放在心间。
繁华三千,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看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