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的前世与今生:古人是如何制作面食并食用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并以此为食。
同样是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石磨盘和杵臼,这两样器具可以帮助我们的祖先把小麦变成粉末,也就是面粉。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不断的增多,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石磨、风车、连转磨等新型粮食加工机械让小麦变成面粉的步骤不断精细化,从而让古人吃上较为精细的食物——面粉。
既然有了面粉,就有相应的食谱出现。早期的面食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糗和酏(yǐ)。
糗和现今的意思大不相同。在《孟子》、《尚书》等史籍里,糗通常是被炒熟的面或米做成的干粮或是面食粘连成块状和糊状。
把面粉做成糗大大增加了面粉食用的便利性,既便于携带,又便于食用,算是古代版本的干吃面了。
和糗不同,酏很可能是早期的发酵饼。唐代贾公彦认为酒酏和唐代的起胶饼类似,而起胶便是发酵之意,因此古文中的酏食很可能是发酵饼。
面食发酵以后很可能出现酒味或发酸的味道,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古人才把酏一类的面食叫做酒食吧。
先秦时期,南北之间的面食已经有些许区别。在楚地人们专吃一种做成环状的饼子,这种饼子也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
汉魏六朝时,人们的面食主要指的是饼。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把面粉制作成的各类食物,统称为饼,再加上好吃的胡饼以及调料胡麻传入了中国,所以饼已然成为日常所食用的吃食。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当时的面食以及当时面点制作方法,从该书所描绘的制作方法来看,汉魏六朝时期制作面食的技艺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要精进了不少。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各类面食出现于世,不再仅限于饼这一类面食,各色面食也不再以饼为名。馄饨、馒头、包子等面点各有千秋,光馄饨便有十几种样式和馅料,可见面食是多么的受古人欢迎。
明朝是面条发展的高峰期,人们将蔬菜或肉类混进面中做出营养丰富、口感奇特的面条,如豆面、虾面、鸡面等等。
清朝的面食进一步发展,像驴打滚、萨其马等甜品(由面粉制成的甜点),就是在清朝逐渐普及开来的。
面食在我国有千年之久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主要食物,它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出各式各样的食物。
在古今厨师的手下,面团成为了女娲手中的泥巴,能够任意改变形状和味道,唯有赤子之心永远都没有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