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3
这一篇,我们继续讲太阳病篇的内容。上一篇讲了太阳中风,我们接着讲太阳伤寒。
我们先看条文内容: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同样的,条文开始就说了是太阳病,就暗示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
这一条文讲太阳病的第二个类型:太阳伤寒。太阳伤寒有什么特征呢,我们接着看。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这里有二种情况。一个就是伤寒初期,正邪对抗还不激烈,正邪对抗的势能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未能形成比较高的人体体表温度,但这种情况后面是一定会发热的,所以它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另外一个,就是这个人身体素弱,平时就是气血二虚的情况,在得到伤寒病时,始终没有出现发热的现象,其实这是属于少阴伤寒,就是表阴证,而且后面有个条文说就到这种情况“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个无热恶寒,就是表阴证。
所以这里就是说,无论你是有发热还是没有发热,必须有,必须加上“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一系列症状,才是“太阳伤寒”。所以这里的“必”,是必须有,必须加上的意思。
恶寒现象,我们在讲太阳病提纲的时候就已经解释了,这里不再讲。
我们说一下“体痛、呕逆”。
体痛
首先我们应该明了,这个条文隐藏了一个症状,就是“无汗”,太阳伤寒是无汗的,就是没有出汗。太阳伤寒无汗,太阳中风有汗。
寒邪侵袭人体,皮毛先闭,寒则缩,那么里面的阳气不得透达,不得通透,汗液也出不来。那么正邪对抗于体表,肌体的压力加大,正邪对抗越来越激烈,体表也因此聚集了很多水气(这个水气是阳气对抗寒邪转化而来的)。
所以这个体痛,一方面来自正邪对抗的势能压力,里面的阳气不断地冲击体表,比如:四肢、头部等,这些地方会感觉比较疼痛;另外一个,就是体表的水气没有变成汗液输送出去,这些寒邪阻碍了阳气的流动,也会加剧体痛的症状。
呕逆
这也是一种能量向上向外的现象,由于胃气参与防御系统对外邪的抵抗,而且皮肤毛孔紧闭,阳气不得旁达,那么他就会找别的通道,比如食道喉咙这条通道,阳气往上冲击,就会出现呕逆的现象;
又或者人体本身素有水湿,正邪对抗时会激动里饮(水湿),向上冲击,这种情况也会表现出呕逆的现象。但在临床上看,有时候一个人得到太阳伤寒,也未必会出现呕逆的症状,这个还得看具体情况。
我们接着看下一个,“脉阴阳俱紧”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脉阴阳是指什么。脉的阴阳,在中医里面通常有三种分类。
第一类,就是通常把左手的脉称为阴脉,右手的脉称为阳脉,因为左边主血,右边主气,左为阴,右为阳。所以在临床上,我们会发现女性左手的脉一般会大于右手的脉,因为女性主血;相反的,男性右手的脉大于左手的脉,因为男性主气。
第二类,就是按表里来分,即是按浮沉来分。浮取,就是用手指轻轻触碰脉管,此时摸到的脉,我们称为阳脉,一般侯体表之病;相反的沉取,就是手指用力按到骨边摸到的脉,我们称为阴脉,一般侯里之病。
第三类,就是按寸、关、尺来分,把寸脉称为阳脉,迟脉为阴脉。寸脉阳脉侯上焦心肺之病;尺脉阴脉一般侯肾之病;而关脉通常侯脾胃、肝胆中焦之病。
而在这里讲的“脉阴阳俱紧”,以第三类为最紧要,在临床上一个人得到太阳伤寒,用手指去摸他的寸关尺的脉,整个寸关尺都非常的紧而有力,这是一种正邪对抗很激烈的表现,寒邪外侵,阳气内抗,两相交争,脉管充血,水分大增,正邪对抗激烈紧张,那么在脉上就表现出来非常地紧实而且有力。
所以太阳伤寒是这么一种情况,在临床上无汗是十分紧要的,是伤寒和中风十分重要的区分之处。这个伤寒的情况还会在后面讲麻黄汤的时候再讲一讲。太阳伤寒这一条文就先讲到这里,我们接着看后面一个条文。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在临床上看,这个病的传变十分复杂,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都是应机而变。什么是应机而变,举个例子,一个人得到太阳伤寒,当时不小心又吃了坏东西,结果因为吃坏东西下利,导致太阳伤寒表症下陷,立马进入太阴或者阳明(即是脾胃部位)。所以人在天地间,病因复杂,病机多变,导致病的传变也并没有特定的时间。
因此,《内经》热病论里面讲到的“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这个理论,如果一个医生,用这个理论来指导临床看病,会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
关于《内经》里面热论的六经,以及《伤寒论》的六经,我们在文章《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医如何看待人生病?(下)》里面讲了很多,相关内容请阅读这篇文章。
仲圣在这里讲的“伤寒一日”,并非指一天的时间,而是指一候(即是7天的时间),如何理解?
这里面暗示了一个人得到太阳病,通常7天是个关键的节点,如果你没有用中医治疗,靠自己的抵抗力痊愈的,那通常是一个星期会自己好,但如果7天没有好的,一般会自然传变,进入少阳或者阳明,又或者其他阴经部位,这个是不固定的,一样是应机而变。
我们再看一条《伤寒论》后面的条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那么,这个条文就充分说明了我们上一段的稀释。
另外,他还说一个人得到太阳病,怕它传入阳明,可以针阳明经(比如足三里),加强胃气,不让7日后太阳病传入阳明,而且加强胃气,同样对太阳病有治疗作用。
我们再来看“脉若静者,为不传”
脉静有二方面的意思,第一个,就是与后面“脉数急者”相对应,那么这里脉静就是说,脉比较平缓,不数,不急,这种情况,一般不会传变,这种情况下,病一般也容易治疗。
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脉不变,什么意思呢?因为这里讲太阳伤寒,那么脉是浮紧的,就是说7日之中,这个脉一直都是浮紧的,没有任何变动,那么这样的情况,就是这个太阳伤寒,并没有传变,一直都处在太阳病这一层。
以上二种情况,我们在临床上看病时,都要留意到,以更好地判断病的进退。如果病有传变,那么 在脉上就有所表现,后面讲到的“脉数急者”,就是讲病有可能进入少阳或者阳明了,因为数急之脉是阳脉,病往里传变的时候,脉通常就是又快又急。
再看”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如果出现”颇欲吐”,就是往里传了,有可能传少阳了,因为少阳证心烦喜呕,而且这里的“颇”有”很、十分“的意思,就是说十分想吐,里面闹得很。
如果出现”若躁烦“,也是往里传了,一般是传入阳明了,因为阳明病内热,里热则发烦躁。这个”烦“一般是热象,而”躁“是更厉害的热象,有可能是达到津液虚少的情况了,躁扰不安的情况。
所以医生一看这个人恶心欲吐,而且烦躁得很,再一摸脉,跳得很快,来势凶凶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是已经传变了。在临床上,通常摸到脉不静,脉很急很快地跳,都是一种病要传变的象,一定得多留意。
那么这一篇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后面的部分,我们下一篇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