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苏东坡精神的一首诗

第189篇文章,1630字


作者:丁十二

苏东坡,一个活成了神话的中国文人。

林语堂先生说他是千年来“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奇才、全才。论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首;论画,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论词,他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世人将其与“诗仙”李白类比称其为苏仙。

而由于他的词的成就太高,以至于掩盖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实际上苏轼现存的词作有三百六十二首,而他现存的诗作有3450余首,不仅数量巨大,成就同样惊人,有“诗神”之誉。可以说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是当之无愧的北宋诗坛第一大家。

但是一般说来,提到苏轼的诗歌,通常都离不开《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海棠》等选入课本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忽略了一些同样经典却少有人知的佳作。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首苏轼的冷门诗歌《东坡》。

说冷门是因为知道或了解这首诗的人真的不多,为什么推荐这这首诗,因为在笔者看来,这首诗是最能代表苏东坡精神的一首诗,甚至我个人觉得它比上面三首诗更加经典,更加值得一读。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luò)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在国外,有一句话,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中国,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苏东坡——他乐观从容、随缘自适;他达观自在、超然洒脱。

而这些东坡精神都毫无保留体现在了这首诗中。

《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熟悉苏东坡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初到黄州的苏轼没有住所,寓居在黄州的定惠院,在这里,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后来又辗转搬进了江边的临皋亭。

但这些都终非长久之计。直到后来苏轼的朋友马正卿想办法在黄州城东门外为苏轼批得一片废旧的营地。因营地在东门外的小山坡上,而前辈诗人白居易曾在忠州东坡垦地,于是苏轼援引白居易的故事,将其命名为“东坡”,他亦自号“东坡居士”。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东坡一家人早已通过在东坡自耕自种实现了自给自足。所以通过这首诗也可以看出苏轼对田园躬耕生活的热爱和诗人高洁的心性以及坚毅的精神。

“雨洗东坡月色清”,一个“清”字不仅生动再现了雨后东坡风光的清新自然:月光皎洁,碧空如洗;同时这清澈澄明的除了东坡,还有苏东坡,还有诗人的内心境界。正如晚年苏东坡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写道: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而“市人行尽野人行”,正是诗人首句以月夜起笔的原因,东坡不是什么风景名胜,在外人眼里,它或许就是一个普通的废弃的小山坡,但是在诗人眼里,那是倾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情谊的一个生活乐园,是他的精神归宿。

而这一切是蝇营狗苟、忙忙碌碌的“市人”所无法感知的,唯有“野人”,唯有诗人才能享受这种境界。这里的“市人”与“野人”,实际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代表的是追名逐利、奔走闹市;后者代表了超然物外、豁达从容的人生境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将诗人达观自在、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荦确坡头路”不仅表示东坡的小路崎岖难行,更代表了诗人坎坷崎岖的仕途。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后来更是一步步被贬谪到了海南蛮荒之地。

但不管怎样,诗人始终不改对生活的热爱,始终以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没有“荦确坡头路”,又何来“铿然曳杖声”!

所以诗人说不要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啊,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坚定的声音。这一点,诗人在同年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有更明确的表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两者对照阅读,更可见诗人风采神韵。

在这首诗里,诗人始终昂扬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管生活如何艰难,诗人绝不颓丧气馁,这才是苏东坡,这才是给我们力量、鼓舞我们千年的东坡精神。

所以与其他哲理诗相比,这首诗更显东坡特色。

你可以不会背,但此生一定要读一遍。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