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经营导向,让经营哲学在企业落地

企业的经营哲学,就是企业的最高“宪法”,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发生的一系列关系的态度总和,是一种价值观体系。
作者 |  初勇钢  华夏基石人力资源顾问公司业务合伙人
来源|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一、企业需要经营哲学

1.管理总有缺欠,唯有经营哲学才能完美无缺

企业的经营哲学,就是企业的最高“宪法”,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发生的一系列关系的态度总和,是一种价值观体系。这个价值观系统影响企业组织和员工的行为准则,是判断事物的是非准则。企业的战略、管理、机制和制度,甚至典礼仪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

经营哲学贯彻得好,能够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纲领,成为指导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统领其他管理制度、政策、规范、对策的基础法则,能够指引企业发展。它能将企业领导人的思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提高企业各级员工对企业集团的认同感、成就感,自发工作,使得企业的管理变得简单。

企业经营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员工思想就越多元化,在面对涉及企业利益、个人利益的问题诱惑时,往往容易发生不体面的事件或者丑闻。这时,企业需要用一种思想来约束其行为,这种规范思想就是一种面对利益诱惑时的价值观,这就是经营哲学。在企业内确立这样的规范,成为人们的共识,就能防患于未然。

管理的深处是哲学,执行的背后是文化。无论是否已经认识到、自觉或不自觉,客观上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自己的经营哲学。很多企业在以前可能经营得很好,向着“百年企业、基业长青”的美好愿景努力奋斗,然而几年、十几年下来,差别却非常大,有的倒闭了,有的原地踏步,有的则成为行业领袖。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正是企业的经营哲学是否正确、完整地得到贯彻落地。

企业无论实行什么样的经营模式,首先要先有与其适合、体系完整的经营哲学。在此基础上,持续而坚决地推动实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让该经营模式取得成功。没有经营哲学,制度就没有灵魂;而没有制度,责任心就没有根基。没有责任心,企业管理就没有效率。因此,经营哲学就是企业最大、最核心的制度。

不管是管理制度还是工具,都要以贯彻企业的经营哲学、理念为前提。只有将正确的理念贯彻到人心,才能真正弥补制度的漏洞,让管理工具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2.经营哲学需要解决五个问题

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在多元化发展时,会发现仅仅依靠制度与流程很难进行有效的全面管理。此时,企业就需要用自己的经营哲学理清管理思路,达成共识。我们认为,通常情况下,完整的经营哲学体系需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1)文化价值观:集团核心理念(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利益相关者等)、文化品格(文化象征、文化基调、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口号、员工意识等)。

(2)战略、产业布局:明确战略组合、产业调整、社会资源配置。

(3)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集团领导体制、子公司法人治理功能、各层级组织定位及各自角色、核心机构的作用与职能。

(4)重要规则:明确基本运行准则,建立经营目标管理体系、基本经济政策(针对各市场主体)、重大决策程序、基本激励约束政策(针对各市场主体及负责人)。

(5)激励机制:明确人才策略、新老员工价值、员工职业化要求、内部竞争机制、价值分配原则、员工发展机制等。

3.打造命运共同体是经营哲学的目标

企业的生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命运,而且也关系到员工的命运,企业和员工应该成为命运共同体。说到底,使员工参与到企业经营之中,实现经营单元的自主经营,目的都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关键在于如何能让员工朝着与公司一致的目标和理想努力。

彼得·德鲁克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管理者和知识员工所应承担的任务,即整个公司就像一个乐队,“上级不能做本该由下属去做的工作,就像乐队的指挥不能自己去演奏大提琴一样。”乐队中的每一个人各有所长,不可替代,在一张乐谱下,演奏出恢宏的乐章。而经营哲学正是让组织中分工不同的群体能够按照统一的方向努力的保障,就像是乐队的指挥。

进一步来说,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机制建设将员工与企业关系,从利益共同体提升为事业共同体,最终打造成命运共同体。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三个“共同体”的内涵:

第一,利益共同体是指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结合起来,而不是尽可能压榨劳动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了激励员工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就要先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即给予足够的报酬。

第二,事业共同体是指员工是企业的组成部分,要将员工的事业与企业的事业连成一体。企业应该保证员工能够得到学习与培训的机会,使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有员工与企业的事业均有所成就,才能算真正的成功。

第三,命运共同体是指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相同,员工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以劳动换取报酬,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主动积极地承担责任,为企业创新贡献思想。企业就像一个生命体,员工是其中的细胞,经营单元是器官和组织,他们与企业这个生命体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发展应该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逐渐从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转化到命运共同体。接下来,企业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渗透到经营团队与员工身上,即如何提炼经营哲学,又如何将其落地。

二、如何提炼经营哲学

1.正向经营哲学的6个导向

员工的外在行为是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因此,只有员工内心对企业有信任感和认同感,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帮助企业发展前进,走向成功。

当员工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相同时,员工的工作热情才会高涨,团队才会具备强大的凝聚力,组织之间沟通成本得以降低,运行效率得以提升,组织目标也就更易于达成。因此,仅是企业经营者具有经营哲学与价值观还不行,普通员工也要有一套共同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这即是“哲学共有”。

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经营人才,而经营人才的核心是经营人心。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企业要生存并得到发展,就要合理有效地整合与使用人力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因此,如何关注人性、凝聚人心,如何打造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征善战的团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积极正向的、能够激发人性光辉的经营哲学,才能有效地凝聚人心、被员工甘心接受。正如稻盛和夫先生经营的世界级企业——京瓷,它的经营哲学核心为“做人何为正确”,强调在“敬天爱人”的理念下从事各项经营活动、处理企业内外部各项业务。这种经营哲学非常符合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伦理观、道德观和社会规范,而不是为企业自身这个小组织利益呼喊口号。它立意高远,视角宽广,员工在经营业务时无愧于心,确是一种能真正激发正能量的经营哲学。

一般来说,正向的经营哲学具有以下6个导向:

(1)客户、市场需求导向。企业的生存价值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要具备深刻了解市场需求的能力,超越客户期望,创造性地满足客户需求。

(2)竞争、差异导向。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市场上打造独树一帜、不可复制的差异性,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3)责任、伦理导向。经营哲学明确体现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且回报社会,让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经营哲学要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文化传统、道德观,体现真、善、美。

(4)牵引人心导向。当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发生矛盾时,尤其是企业在变革过程中,涉及各方切身利益而产生阻碍与抵制时,经营哲学能够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5)约束行为导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当制度落后于企业发展、制度失效发生时,经营哲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做出企业希望的行为。

(6)共赢、共发展导向。经营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股东之间共赢、多赢,共同发展。

正向的经营哲学在易于员工接受的同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不断的约束、引导,再而反过来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在使员工与企业的价值观趋向同步的过程中,逐步凝聚员工的人心,形成上下同心的团队,发挥精神的强大牵引作用。

2.提炼经营哲学的4个步骤

通常,参照正向经营哲学的6个导向提炼企业的经营哲学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环境分析、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得出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得出公司使命、愿景、经营目标。主要分析内容如表3-1所示。

第二步,初步提炼经营哲学。企业使命诠释组织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并渗透整个组织。企业愿景是组织发展的蓝图,体现了企业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经营目标则是各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正向经营哲学的6个导向初步提炼企业的经营哲学,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体系。

第三步,验证经营哲学。通过单独沟通、小范围座谈、头脑风暴讨论等形式,将经营哲学初稿的核心部分在企业高层中达成共识,形成明确的主张与共鸣;再通过会议和研讨等形式,群策群力地反复讨论,不断地引导中、基层员工与高层想法一致,逐步达成共识。经营哲学验证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尤其是一些有多年经营历史的老企业,各个层级的思维形成固有的模式,更是需要一个反反复复的验证过程来统一思想。

第四步,确定企业经营哲学。确定的企业经营哲学,一定是以文本形式明确表达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有了经营哲学,仅仅是这项工作的开始,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工作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必须将经营哲学落地,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真正发挥经营哲学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 注:《集团化企业阿米巴实战案例》;初勇钢 著;企业管理出版社,博瑞森联合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