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唱片社发行的吴雁泽独唱歌曲选
吴雁泽,山东省淄博市街中村人。一九四〇年二月二十三日生。自幼酷爱音乐,常高歌于山林。小学、中学在淄博市、济南市就读。一九五七年高中二年级时曾代表淄博市参加山东省文艺会演,获独唱二等奖。一九五九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三年后转入民族声乐系。一九六四年入中国音乐学院,为该院第一期唯一的男高音毕业生,后留校任声乐教员。同年底,调任武汉歌舞剧院独唱演员。一九六五年随东方歌舞团去越南访问演出。一九七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系统地学习过西洋发声法,同时又对民族民间唱法进行了悉心的探索,较好地解决了演唱中的高音问题,圆熟地掌握了具有中国气质的演唱技巧,是当前中国民族声乐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歌音清亮悦耳,饱满有力,韵味充足,吐字清晰;处理歌曲深刻细腻,以情为纲,演唱曲目广泛,风格多样,色彩丰富,雅俗共赏。
摘录自《中国艺术家辞典 现代 第3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2,第341页
1981年《歌曲》期刊刊登了吴雁泽同事余启雄先生的一篇文章《一位成功的探索者——浅谈歌唱家吴雁泽的声乐道路》。
吴雁泽“从民族的美学观念出发,从民族的风格出发,常常大胆地舍去某些所谓的'科学发声’,反复探新,并使新的东西规范化,而后仍然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上来。这在他的几次独唱会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前半场的中国歌曲,他大量用高位置和靠前的路子,声音明亮亲切,而后半场的外国歌曲,则多用头腔和大管子的唱法,完美地表现了外国作品的风格。因而他的表现能力是比较丰富和全面的。他以此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听众,也以此而不被某些有关声乐的道路和流派之争所纠缠。”
细琢磨这段话有点意思:
第一,先说了一个“所谓的'科学发声’”?后面又写“仍然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上来”?这两处“科学发声”,内涵与外延是同一个么?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第二,余启雄是干器乐出身的,后来从事音乐创作,我想他对吴雁泽声乐技术的分析或许建立在吴雁泽本人的讲述上。按照余文的意思,吴老那阵子其实是因为会得多,所以不同曲目之间他是玩儿的切换。“上半场”与“下半场”两种方法。当年“用头腔和大管子”似乎是外国歌曲演唱的标准范式,现在看这么归类其实也不合适。
吴雁泽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是学美声的,电视上他攥着蒋英先生的手滔滔不绝抒情,这是在中央院那一端。经过系里的考量,一拨声乐系的同学去了中国音乐学院,专搞“中国民族唱法”,吴雁泽是其中之一,他比他的同代学院派转型专攻“民美”早了不少年。
1964年9月18日中国音乐学院于北京西城工人俱乐部举办音乐会的节目单局部
余文提到吴雁泽个人演唱会后半场演唱的那些普契尼、威尔第、柴可夫斯基等人的歌剧,该算是为了开“个唱”突击练的。我们从这张唱片里他用意大利文演唱《我的太阳》的效果,来想象一下“小手”“星光灿烂”“连斯基”等歌段会是什么味儿,应该八九不离十。我想,即便吴老一首外国歌不唱,他能把中国歌曲(歌剧唱段)风格分化得那么清楚而且把握住了风味,也是很不容易的。吴老有一版更出色的《我的太阳》,估计听过的人不少,可以听听1980年这个对比对比。
下面的看法不是说吴先生,而是我不太认同当下干民族声乐某些青年才俊的站位。亲们在学院里唱唱外国典范歌曲没关系,董文华、阎维文等民族唱法名家在艺术学院学习时也唱外国歌,练“大管子”,但那只是训练,真把练习曲当音乐会演唱“秀”,窃以为与本届领袖振聋发聩的文化自信表白有点违和。与其四不像地唱“为艺术为爱情”、“晴朗的一天”等,还不如把中国地方戏和民间曲艺唱得有模有样更符合这些歌者饭碗的式样和规格。
回头说吴雁泽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的样貌。吴雁泽先生是湖北省地方院团的咖,那时候能在中国多地开专场,是实力绽放。观众喜欢、业界也认可。中国唱片社在1980年发行了他的独唱歌曲选正是他起势的那阵子。出版发行的这些作品中,有一些是他在个人独唱音乐会上表演的保留歌曲。
密纹唱片 “牧人之恋 吴雁泽(男高音)独唱歌曲选 ” 片号M-2620
与上述密纹唱片曲目近似的盒带《眼睛是爱情的信使》,编号HL-20。没有在产品上看到日期记录,按照编号推测发行年份大约也在1980年。
盒带“眼睛是爱情的信使 吴雁泽(男高音)独唱歌曲选” 编号HL-20
录音欣赏
牧人之恋
作词 作曲 余启雄
武汉市歌舞剧院歌剧团乐队伴奏
请到琴台来
海滨之夜
作词:贺志怀 作曲:陶克
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峡好风光
张敬安、周慧华、杨思雄根据同名话剧改编
作曲:赵慧娟、贺志怀
仰望启明星 歌剧《启明星》中的唱段
作词:王韦民 作曲:李井然
武汉市歌舞剧院歌剧团乐队伴奏
眼睛是爱情的信使
歌剧《第二次握手》中的唱段
作词:沈承宙 李元龙 胡立勇
作曲:冯仲华
同时出现在唱片和盒带中的歌曲有5支:1歌剧《泪血樱花》中 的唱段,永别了,亲爱的战友; 2 歌剧《启明星》选曲 仰望启明星;3、牧人之恋 ;4、请到琴台来;5、青春之歌。如果看成当年重点推的歌曲,现在看,哪一支都没有成为吴老的代表作。但仅从作品特点观察,三部取自湖北原创歌剧的几段唱,表现了吴雁泽先生在表演民族歌剧成年男角色的声音造型理念,与他后来塑造老龄革干的味道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