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的预消费“套路”,你中了多少?

国庆长假结束的前一天,我突然想到,7月份的时候,老婆在家楼下购买了附近一家火锅店推销的优惠券(29.9元,可享受消费抵扣及优惠折扣)。翻开手机一看,还未过期,于是高兴地去这个店吃晚餐,想把优惠券给用掉。

但走到店里一问,店主却面无表情地告诉我,之前的店老板已经搬去了某某地(一个相隔较远的地方),把店转让给了他,先前的优惠券不能用,要用的话得去某某地。走到门外一看,虽然都是同一类火锅,但门头改了。既然原来的店搬走了,现在也不可能马上就去。想到来都来了,不能用就不能用吧,没有优惠也无所谓了,吃饭要紧。点餐、上菜、吃饭。大快朵颐之后,到了结账付款的环节,按流程,结算、扫码、付钱。

可这时,重点来了!当扫码弹出付款页面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商户的名字不是现在的店名,而是之前的店名。也就是说,门头虽然改了,但是付款结算仍然是以前商户的账户。

此时,我不由得起了怀疑,这个店是否真的转让了?这或许就是以前的店,只是改换了门头,原来的店主让自己家人(或聘请人员)继续经营,而自己到其他地方开了下一家店?

这个情况虽未得到证实,但由此我想到了某些商家的“套路”。即:新开的门店营业,为了快速拉动生意、弥补投资花费,以大肆推销“优惠券”这种“预消费”的形式锁定顾客。这种“优惠券”一般价格较低(100元以下),优惠较大,再配合推销人员强烈推销,会让人感觉“很便宜”“很划算”,而且不需要做艰难的决定就买下了。

事实上,推销出去的“优惠券”,价低但量大,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会马上去消费。随着时间长了,还有可能忘掉,这就造成“优惠券”的“不优惠”:1.过期了,无法使用;2.真的搬到了另一个较远的地方,不会专门去消费;3.真正转让给别人了,无法消费;4.未真正转让,只是改换了门头,但实际还是原来的店,但店主称不能使用。

除了过期无法使用外,另外的三种情况,问题都出现在商家身上。诚然,商家要挣钱,要盈利,这正常不过。但未告知预消费顾客的情况下搬离(转让),这样卷款跑路、欺瞒顾客的行为,不仅自毁形象,更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准则。

对比这个情况,我很快想到了另一个事。今年1月份,楼下一家美容理发店店主在小区另一个位置开了一家新店(店名相似,仅一字之差),请人大肆宣传,低价推销会员卡。在遇到一波又一波推销人员的反复推销、尾随诱惑下,我终于把持不住,以推销额30元买了一张会员卡。推销人员称,30元会员卡可以洗剪吹两次(15块钱1次),在办卡后的半年时间内用完。当我办卡后用掉1次,隔了大概3个月时间,准备用第2次时,理发店却早已搬走了,只留下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装修门头、冷冰冰的门锁和空荡荡的铺面。后来据说,也是搬到了另一个地方,会员卡要到那个店里才能使用。

我就纳了闷,同一个店主在小区开的店,新店搬走了,但老店还在经营,同样都是理发,新店的会员卡确不能在老店使用?即便是充值结算系统不相通,但都是同样的服务,在老店就近用有何不可呢?

在“优惠券”“会员卡”等的使用上,虽不全是商家的问题,但也充分暴露了商家“狡猾”思维和耍“小聪明”行为。通过低价推销优惠券、充值会员卡,达到锁定客户、迅速回笼资金的目的,当进行到差不多的时候,采取停止经营、搬走、转让或改换门脸等形式“跑路”“隐身”,迫使顾客不得不放弃所谓的“优惠”,让预消费顾客受到损失。这种现象,不仅在餐饮行业、美容美发行业存在,而且可以说,只要是“预消费”的行业,都极容易出现。比如:交了培训费,培训机构在未通知学员情况下关门了,办了健身年卡,健身房却悄悄搬到另一个地方,……。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亲历了两次“优惠”的预消费,使我明白了商家的一些“套路”。“预消费”虽有它存在的意义,但也揭示了它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预消费”,现在来看,根据需要做评估后购买,切不可看到“便宜”就买,而且尽量避免大额、时间跨度长的“预消费”,并且办了要尽快用完,一则可以真正享受到优惠,二则可以防止自己受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