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永州市道县清塘镇小坪村
【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永州市道县清塘镇小坪村
陈瑜
坚守着“寻踪觅古、宣传永州”的梦想,在道州网友的引导下,走进了位于道县清塘镇西北部,都庞岭东麓的小坪古村。
进入古村正门,一堆高低错落的旗杆石吸引了我,抚摸着旗杆石,寻觅着历史的记忆与荣光,同治、道光、嘉庆等年间的进士将自己的身份地位标示于众,见证着曾经的繁华。
穿行于古道巷陌,庭院深深,就像钻进了迷宫,巷巷相连,格局一致,古人建造之精巧让人赞叹不已。据村民介绍,古村大多数是廖姓,据《廖氏家谱》记载,小坪廖姓在隋末唐初从广西贺州迁入,立村已有1400余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永阳为营道县,古县城设在小坪村。小坪村从高空或从万分之一地图上看就像飞舞的嫦娥一样,村子是嫦娥的头,村前白花岭是嫦娥头上的髻子,左右两井是她的眼睛,村子左右低山是嫦娥披着薄纱的两臂,村后狭长的耕地是嫦娥的长裙和两腿。村前不远处的“月岩”传说是嫦娥的飞天之地,整个村子有“嫦娥奔月”之意境。
小坪村的古民居大多为“四水归堂”模式,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围以楼房,各屋都向天井排水,故称“四水归堂”,暗喻“肥水不流外人田”。民居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平面上沿轴向对称布置,走廊垂直于轴,走廊两头有侧门,便于通风;正房即堂屋向着天井,完全敞开,狭高的天井起着采光和拔风的作用。内部穿斗式木制构架围以青砖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呈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并具有防火势蔓延之功能。
古村在选址上甚是讲究,背靠月岩岭和白花岭之阳,中坪河之阴,东、南、北三面有低山,林木葱郁。村子东高西低,民居依坡而建。村前有小溪,用于灌溉,春夏时节,山光水色融成一片。这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个村落给人幽静、清凉、典雅、古朴的感觉。
古村的建筑布局颇费了一番心思。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是炎热多雨而潮湿,防晒通风就摆在第一位置,民房整体上座东朝西,只有天井可以采光,很能防晒。走廊则南北向,夏季开启两侧门,有利通风,冬季时关闭两侧门,有利保暖,这是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达到节能的具体体现。民居结构紧凑,屋宇相连,东西方向上每排房屋的天井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每排房屋之间相隔1.8米,用大块青石铺成路面,路两头设有大门,用于防盗。南北方向上有3条大路直通清月公路,宽4-6米,可通车。因此,整个村子的平面布局非常规整,交通方便,空气流畅。因村前溪流位置较低,离村子有200余米的距离,只能用于灌溉和放牧,故村民另开挖了一条渠道,全长2.4公里,从中坪河引水入村,在村前穿村而过,平时用于洗涤,下雨时用于村内积水的排出,干旱时用于消防取水。另村内有祠堂2座,私塾1座,门楼2处,活动场所布置合理。古民居的厕所、猪牛栏相对集中,卫生状况较好。
赞叹古人建造古村的思维之缜密,考虑之周全,木雕、石雕之精巧,融科学合理布局的实用性与审美价值于一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尤其特别的每家每户的门当,造型别致,堪称一绝。
据说小坪村开始维修了,这自然是好事,但我希望村委会要把握“修旧如旧”的复修原则,请专业维修团队设计施工,千万不能想当然,重点复修那些快要倒塌的危房,阻止房屋倒塌,尽最大可能保护古建筑原貌,尽最大可能按古建筑用材去维修,保留已经倒塌的残墙,将倒塌在地的原始砖块、石块集中修补快要倒塌、破损的房屋,清除老屋里的杂草和垃圾,尽可能留住古建筑的断井残垣,哪怕不完美,毕竟是古建筑的遗址,那里曾经有故事,有情怀,有记忆。能不用水泥的,千万不能用,需用三合土,尽量用三合土,任何清理残垣、重新修建,都是错误,都是违背古建筑修复的宗旨的行为。
要明白一个道理:修复古建筑,绝不是新农村建设。任何破窗残墙,都是历史文化,都该去珍惜、保留。不完美的破房残墙都是最大的美,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