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人生是一个不断书写的故事

最近在读研究中心的几本书,我时时沉浸在其中,如沐甘霖,如饮醇酒。尤其是干国祥兄的“生命叙事”给我极大的震撼。

在电子书的总序中,干干写到:“新教育核心理念之一,是生命叙事,以及生命叙事过程的多重编织。它最核心的意蕴是以下几条:

1.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书写中的故事;

2.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叙事的唯一主角;

3.成熟了的人,将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书写者;

4.我们的生命叙事所运用的语言,来自于母语、文化、阅读;而所有我们遭遇到的人与事,都将是我们生命叙事的一部分,无论美好还是丑陋,无论平淡还是离奇;

5.生命叙事是生命向外畅开自己,不断汲取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新语言的过程,是和经典、他者不断相互编织的过程……

6.任何一次抉择,都有可能改写整个叙事;一次英雄的行为,可能会将一个原本平庸的叙事改成难解的生命之书。”

博尔诺夫说,“人是一种本质上虽不完善却努力追求完善的生物。”那么,如何去追求完善?新教育的生命叙事,给出了一条清晰的航标。

正因为我们认识到自身生命的缺陷,所以,生命才需要不断地书写,甚至于改写。这个书写的主体,只能是我们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切他者,最重要的当然是经典和我们生命的互相编织。除了他者,自身的裂变也非常重要,儒家强调“日有三省”,善莫大焉,新教育的“晨颂、午读、暮省”,不是也有这个意味。

干干对经典的态度,有一句很著名的话——经典等待我们吻醒。这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阅读经典,发扬经典,被经典滋润;但经典却不可能主动滋养于人,只能等待人的唤醒。佛度有缘人。这种唤醒,一旦换成“吻醒”,就成了对待经典的一种姿态,正是这种虔诚的姿态,带来了经典阅读的最大效果。经典被吻醒,与我们单薄的生命形成了交织。生命变得丰厚,叙事变得丰满,人生因此而改变。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文本,遭遇、危机、挫折等等,都是我们生命叙事中的恩人,不仅是生命叙事中的必需,而且是构成了生命叙事中的重要章节。

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都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和人生,有的精彩,有的暗淡。但无一例外,人就是他自己要成为的那个人。

人的一生走下来,人生的地图也就绘画完毕了,我们循着他人的地图,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叙述,又能有很多的人生启迪。这就像新教育研究中心的人对阅读史的剖析,既是教育心理学案例的解码,也是对阅读者成长的洁光片羽的探询。

有时候,我就在想,万世之师的孔子,他的生命叙事是什么?他画出了一幅什么样的人生地图?

其实,《论语》中说得一清二楚。孔子把人生分为六大阶段:

1.十有五,而志于学

2.三十而立

3.四十而不惑

4.五十而知天命

5.六十而耳顺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里,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十有五,而志于学”,并非十五岁之前,就不学;而是十五岁之前的广泛涉猎,只是人生的“浪漫阶段”。从十五岁开始,逐渐走向人生的“精确阶段”,才会真正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才开始立志学什么,获取什么样的价值底座,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三十而立”,在人生叙事的第二个阶段里,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立”什么,精确阶段,人生的准则都确立了,人也就成了顶天立地之人。这时候,人家就愿意追随你,和你交往,如水之归海。儒家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那么,远方的朋友赶过来,当然,是因为你“立”而有成,会给朋友更多的启迪。

“四十而不惑”,在人生叙事的第三个阶段里,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君子乎?”

“四十不惑”,到了人生的“综合阶段”,对自己的选择,更是义无反顾,直道而行。这个时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智人愚,不碍于眼。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这就是不惑,不惑,就是明白,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他人不解与我何干呢?

此三者,是“孔门三乐”,当然,也是孔子的人生叙事的主动追求。师生的精神生命在此互相编织。

“五十而知天命”,在孔子人生叙事的第四个阶段,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发愤忘食”。

知天命,但天命究竟是什么,我们岂能不察?

天命,即是指大自然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就像是看不见的手,冥冥之中存在着。这种客观规律,实际上也是“儒、释、道”三教的精华。佛家思想称之为“因果报应”,道教思想称之为“道”,儒家思想称之为“天命”。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知天命”,才能“敬天命,顺天命。”最起码也要“尽人事,听天命”。儒家的“当仁不让,明知不可而为之”,即来源于此。但,五十岁,垂垂老也,时不我待,所以,必须“发愤忘食”。

“六十而耳顺”,在孔子人生叙事的第五个阶段,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乐而忘忧”。六十花甲,耳顺之年。能够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不足为奇,最重要的还是“耳顺”,顺应天命。

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接受的了。因为快乐而忘记了一切忧愁,进而是把一切忧愁都看成是快乐。陶渊明说,“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是这个道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人生叙事的第六阶段,孔子生命叙事的书写是——“不知老之将至”。西方人的“从心所欲”,就是追求自由,所以说,“不自由,毋宁死。”但是,下一句,西方人往往就不说了,因为“一自由,就堕落。”但孔子却不会,从心所欲,却又合乎规律,合乎自然。

为自然而活,自然而然,这自然是人生的大境界。

但自然的规律是,人是会老的。不过,这种老,只是生理的年龄,清新刚健的儒家精神,决定了孔子的心理年龄,永远充满活力和使命,永远积极向上。一个人无论怎么做,都很自在,怎么会担忧自己年老了呢?“不知老之将至”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既然已经探求到了道之所在,死也无所怕了,老又值几何呢?

这就好像最害怕老去的,总是那些美人们。为什么?因为美人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容颜上,当然害怕容颜的消逝了。所以说,“自古红颜如名将,最怕人间见白头。”

孔子对人生的六段式论述以及他的生命叙事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一种不断书写的故事。作为书写主体的我们,要用“坚定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为墨,用“执着地持之以恒的努力”为纸,书写我们“终身信守的理想主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既是司马迁对孔子的景仰,也可用来表达我对兄弟们的礼赞。

(0)

相关推荐

  • 从“五十知天命”,后人对孔子有几多误解?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

  • 王开东:一个老师的影响可以有多大

    林先生治学严谨,教学风趣幽默.我曾在回忆文章中谈及老师.先生女儿正是通过那篇文章联系我,世界那么大,世界那么小. 先生女儿在苏州毗邻的一个城市,她说读到我那篇文章非常感动.通过我的文章,她了解到她父亲 ...

  • 王开东:一个牛校长就是一群牛学校

    有机会参观了曹伦华校长的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几所学校看下来,无比震惊.随行的一位朋友说了一席话,我觉得非常经典."中国有比曹校做得更好的校长,也有比曹校更好的资本运营者,但能在这两方面都取得傲 ...

  • 王开东:人生紧要处的那一步

    苏拉是深外晓莉校长的闺蜜.我和晓莉校长是好朋友,按照等量代换的原则,我和苏拉也应是朋友. 晓莉校长和我相识于2007年全国外国语学校年会.那时我还是一个普通老师,当然现在也还是.她就邀请我去深圳外国语 ...

  • 王开东:一个女人可以流浪多远

    欢迎远道而来深圳读书会的朋友们,在这个烟花三月,我们相聚在碧螺村交流三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先抛砖引玉. 东山碧螺村毛毛雨家的院子 读书的时候,我读过三毛,但比较零星,不够系统.为了这次读书会,程老 ...

  • 王开东:爱在九霄云外的另一个宇宙

    因为一次读书会,最近在看三毛的作品. 三毛的<还给谁>一文,非常短,但很有味道.三毛说,那个人她忘不了.岂止她忘不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也觉得有趣. 三毛说,那时候她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 ...

  • 王开东: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老周是我高中同学,我俩同窗三年,复读时又一起打游击.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感情非同小可. 落榜后,我和老周在登云街合租房子,有时候去学校上课,有时候就在租处捋起袖子自己干,俗称打游击. 老周有人格魅 ...

  • 王开东:天上掉下一个玲妺妹

    这个春节,先是<唐探3>疯狂收割,打破影史一个个记录,但突然间一匹黑马斜刺里杀出,<你好,李焕英>一骑绝尘,把<唐探3>斩落马下. 这个根本不像电影名的电影,排片量 ...

  • 王开东:选文还是选理,这是一个问题……

    前几天,一个高一的孩子给我写信. 他说马上就分科了,他有一个女同学,超级喜欢文科,喜欢到骨髓里去.遗憾的是,她的父母让她一定要选理科,理由是理科将来有出息,挣大钱.她很痛苦,他也帮不上忙,不知道如何说 ...

  • 王开东: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教育的领导都是教育出身,他们尊重老师.热爱孩子.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不会搞不切实际的大跃进,而是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之上. 领导不是教育出身也没关系,但不能是搞畜牧业的,教育是国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