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 胃火,一张方子同时化解,患者却说我...

脾湿+胃火,一张方子同时化解,患者却说我满口胡言,明明水火不相容,又怎么会同时发作?没想到的是,这口胡言,解了数年痛苦。

说实话,我行医几十年,最怕碰到一种患者,不是病情复杂,而是他好像什么都知道,而又一知半解,总是和医生唱反调。

之前,我就碰见一个患者,什么毛病呢?

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老胃病了,曾经确诊为萎缩性胃炎。

犯病时,胃里面发胀,感觉一肚子都是气,而且感觉胃里灼热隐痛,晚上更重。也吃不下饭,肢体乏力,身体也日益消瘦,便溏。

据他说,之前也看过中医,但他觉得那是个庸医,因为那个医生说是胃中有火,而他认为治胃要治肝。

后来吃了滋阴祛火的药,但没什么效果,他就更加认为自己是对的。

我见他舌红,苔白腻,脉象细沉而缓。

随后,我给开了一张方子:白术,麦冬,白芍,乌梅,制半夏,黄连,蒲公英,砂仁,甘草。

他看了药方,连连摇头,直说不对。

他说:“我都说了要先治肝,你还给我开滋阴的药,看样子你也不行。”

无奈只好与他解释。

他的问题在于阴虚夹湿,胃阴不足,脾虚有湿,怎么说?

患者胃中灼痛,就是胃阴不足,虚火灼伤导致的。胃阴不足,胃气下降,所以胃胀,没有食欲,到夜里。阴虚加重,胃痛更厉害。舌红就是阴虚之象。

胃和脾互为表里,胃病时间长了,脾自然也不能幸免。脾气受损,运化失常,水湿不化,形成痰湿。

脾气亏虚,肌肉失养,所以肢体乏力。舌红,苔白腻,大便不成形,更是印证了是痰湿之邪。

脾胃衰弱到这个地步,气血生化不足,所以消瘦,脉象细沉而缓。

这时候如果只补胃阴,那势必加剧湿邪。只去健脾燥湿吗?那势必加重胃阴虚的局面。

所以说,必须滋胃阴和去脾湿两件事儿一起做。

患者听完,更是嗤之以鼻:“满口胡言,都知道水火不容,有火怎么还有湿呢?不懂得人还真被你糊弄住了。”

见此,我只能再三保证,几番劝说下,他才决定用药。

结果,三剂之后,患者胃痛、胃胀、胃热的现象缓解,食欲得到改善。又服用六剂,患者食欲大好,大便如常,胃中不适完全消失。

其实面对这个局面,很多人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患者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有湿气,还是有火。

接下来便说说这个方子。

麦冬、白芍、乌梅,养阴止痛,滋补胃体,清解虚热。

半夏、黄连、砂仁,则善于清热燥湿、行气导滞、消痞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是治疗胃痛的要药。

白术,用于健脾燥湿。

整个流程下来,患者的胃阴得到滋养,脾湿得到化散,虚热得以清解,他胃部的不适当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孔子说有教无类,在我看来,患者也是一样“有治无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患者,我都一直是一视同仁,病痛面前人人平等。

就算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