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韩彦” 征文 | 七孔窑岭记 | 作者:卢施君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七孔窑岭位于济源市西南部的下冶乡境内,是王屋山前丘陵中段,地质断裂抬升后形成的独立台地。它东西横亘绵延起伏十数公里,犹如一条宽长的屏障矗立在天坛山与黄河之间。其主峰高达七百余米独秀于众岭之中,且东有王家岭,西有卢家岭,南有小寨台,三山环护酷似天坛构型气势雄浑。山顶平坦状如桌面,因此得名“桌状岭”。后来岭下有了村庄,人们又叫它“桌庄岭”或“朱庄岭”。
七孔窑岭的东北面有一条奇险幽深的峡谷,名龙潭峡谷,也是韩彦盆地的最低处。谷中白龙潭、黑龙潭、饮马潭,龙潭温泉联珠串玉是白马河的发源地。西面北面有沿着韩彦岭断裂带自东向西汇集了三教河,转阳河,石板河,江良河形成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梦柏河如带缓缓流过。站在岭上南可望见黄河如练银光闪烁,北能看到巍峨的天坛山高插云端。山水环绕凉风习习,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夏秋时节水汽浓重时,山头上常有云雾缭绕,或行或止或升或降气象万千,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传说夜深人静时,透过朦胧的月光,依稀可看到有神仙在岭上往来迎送,或宴会宾客,或翩翩起舞,有时隐隐还会听到丝竹伴奏的声音。岭上黄土覆盖深厚,质地坚实。南面向阳处有人工开挖的“七孔窑洞”,在历史上曾为人们做过贡献,为了纪念“七孔窑岭”的名字便流传下来。岭东有一隘口是扼守南北盐铁商贾故道的咽喉,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曾有多次战事在那里发生,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七孔窑岭南北两侧的地形地貌差异很大,北面地势逐渐倾斜下陷为肥沃的韩彦盆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当地重要的棉粮生产区。小麦、玉米、棉花和豆类产量高品质优。即在靠天吃饭的计划经济年代,单是每年上交的公余粮就总占全公社的三分之一以上。如今,智慧的韩彦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在盆地中成功的栽培了山楂、石榴等经济作物。受盆地小气候影响,这里生产的山楂、石榴,果大肉厚,色鲜味美,很受消费者喜爱。且成熟期早,销路广效益高,在市场上别具竞争力,深受果农欢迎,不少人因此走上了致富路。七孔窑岭南面,地势隆起的较为强烈。形成了包括石窑岭、官地岭、三十亩地岭等多座砾石山岭。还自成体系向南发育,形成了石山、原头、圪台、郑山、大小横岭和关西沟、大沟河,白马河等十数条气势雄浑的深沟大岭,扇形散开直达黄河岸边。造就了牛湾、长泉、关阳、竹屿等多个深水渡口。因此也有人称七孔窑岭是“小天坛”。
闻名遐迩的“十字浪”就在七孔窑岭的南边。传说过去,七孔窑岭以南方圆数十里范围内都是原始森林,树木高大茂密,藤萝缠绕怪石遍野,山风过处声涛阵阵林浪滚滚,因此得名“十字浪”。树种多为橡树、橿树等木质坚硬的建筑木料,经济价值很高。由于林深树密,常有盗贼和毒蛇野兽出没,不是白天一两个人不敢从此通过。虽经战乱原始森林已被毁之殆尽,但今天的人工林大体又恢复了“十字浪”当年茂盛的“林浪”景象。
著名的商贾故道“十字路”就穿行在“十字浪”中。以石窑岭为中心,东连孟州西达垣曲的商业故道,是古代黄河北岸晋豫两省之间的唯一捷径。南北有古都洛阳与山西盐铁的运输通道从此经过 。崎岖的山路多分布在荒凉的山梁上,蜿蜒数十里没有人家,歇息饮水十分困难。农闲时节,成群的生意人、驮骡队与络绎不绝北上天坛朝圣的香客们,过了黄河都盼望着到“十字路”七孔窑岭休息歇脚。七孔窑岭虽高,但岭下不远处的老峋崖间,有清凉甘淳的山泉,可以取水洗漱做饭或饮用牲口,因此七孔窑岭便成了人们补充能量恢复体力的栖息地。
至于七孔窑岭上的“窑洞”,小时候我曾多次数过,连同西边的耳窑只有六孔,而且坍塌的厉害。究其来历,老人们有说是当地富户为看庄稼挖的,但富户们说,他们的先人自光绪年间迁来时就已叫“七孔窑”的。且当时全村仅有四户人家,耕地全在北边岭下,岭上尽是大林浪没有地要看。有说窑洞是当年北上天坛朝圣的香客们,在岭上栖息时为遮蔽寒暑陆续挖成的。有说是王屋山“十方院”的一个云游道人,看到香客们在这里露宿的凄苦,心怀慈悲留弟子在此结庐布施召集人挖的。更有离奇的说,那道人是在邓通庙棋盘洼与“南极星”下棋归来的“北斗”仙人在岭上点土而成的。窑洞依着山势弯转排列如北斗星状,人们便取北斗七星“七”字的祥和之意,名此窑谓“七孔窑”,此岭为“七孔窑岭”以示纪念。至今,七孔窑岭的名字,仍为黄河以南的伊洛人所传颂。
此后,时有人或欲承其仙气,在七孔窑岭上的窑洞里出家隐居。能知其姓名的,有清末济源北石人张静庵,曾在岭上窑洞里修道、教书多年,后云游天下不知去向。民国时本地人李仕康,也出家在七孔窑岭上修道、行医、绘画,裱塑神像。直到抗战初,日军在岭上修建据点,李道人被日军赶出打死。人们以其遗愿将其葬于岭北,面对天坛极顶以承其志,至今墓地尚存。
还有人说,七孔窑岭地势险要,据此北可凭险阻击来犯之敌,南可控制黄河北岸四大渡口。传说中的“官洗沟事件”发生时,官军首先占据了七孔窑岭,并以此为大本营,多次派“探马”向南侦探“视望”,做了周密调查后,才实施“血洗”的。窑洞应是那时驻守的官军们所挖。七孔窑岭西边原有一棵很古老的大桑树,传说官军曾在此树上拴过马,人称”“拴马树“。七孔窑岭也因此又被叫作“拴马树岭”。可惜老树后来被日军伐掉用作了盖炮楼的材料。
传说窑洞为神仙或官军所挖虽都难以置信,但七孔窑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却是事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乱盗匪猖獗,韩彦民团曾多次在七孔窑岭上与来自黄河南面的土匪作战,窑洞经过整修是民兵站岗放哨的存身地方。一九三九年四月,南过黄河的中国军队在七孔窑岭上凭借有利地形,阻击尾追日军两天两夜,窑洞是中国军队处理伤病员或战士们休息的场所。后日军在七孔窑岭上建据点,盘踞达四年之久,窑洞经整修成了维持会的办公地和日军关押中国人的监狱。为抗日我党早期党员卢书英曾多次从洛阳方面带领游击队,在七孔窑岭前后设伏打死打伤日军多人;多次只身闯进窑洞解救被日军关押的难民。一九四七年,陈谢大军南过黄河,七孔窑岭上的窑洞是支援黄河北岸制造战船的物资总补给站。大批战略物资转运到这里,直接支援渡河大军的备战工作。解放后,八路军太岳军区老三团在七孔窑岭上做最后一战,平息了“红会暴乱”。这些战事均对窑洞进行过修缮和开挖。因此七孔窑岭上的窑洞,应是历代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陆续开挖的说法较为可信。
七孔窑岭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在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荣辱洗礼。田园荒了再开,荒山秃了再栽,终于有一天迎来了新生。合作化时期,以其南面有广阔草场发展过畜牧业,窑洞曾一度作为牛羊圈圈养过牛羊。人民公社化时期植树造林,七孔窑岭是韩彦林场所在地,全公社植树大军在其南面,东从棋盘洼,经罗坪、石窑岭、南大洼过三十亩地岭,向西到老孤洼、桑树坪,直到韩彦西沟的荒山秃岭上,经过数以千计的劳动者,数十年挖育林坑,筑育林带,采种育苗,植树造林,终于营造就了一条数十平方公里的人工森林带。春季漫山遍野的野杏花、山桃花、刺梅花次第开放,红绿点翠蜂飞蝶舞,宛如巧夺天工的仙女撒落的一片云锦。秋天,橡果遍地,野棠梨摇曳,小山枣串串,酸香四溢沁人心脾,招来无数禽鸟寻果觅食,流连忘返,甚至在林中安家落户不再离开。旧时的“十字浪”如今又换了新颜。一时间,省、地、县、公社各级领导组织召开的植树造林现场会、观摩会、战地会、表彰会等多次在七孔窑岭上召开。锦旗、锦扁、光荣榜挂满了窑洞,七孔窑岭成了植树造林的典范名声远播。
七孔窑岭及其周边谷深林密地形复杂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存活和生长,是出产多种珍贵中草药材的天然宝库。灵芝草,防风,柴胡,黄芩,丹参,天花粉,黄柏,茵陈等常用中草药近百种。旧时曾是当地中医药世家采药的主要药材来源地。至今,不少村民大多都懂些中医药知识,有谁患点小病,随便到山上拔几样药草,回来熬熬喝下或洗洗敷敷病就能好。只是近些年来采挖过度,有些药种已经濒临灭绝。七孔窑岭南面的山谷中还埋藏有丰富的烟煤资源,几乎是露天的。村民们都有一手挖煤的好手艺,农闲时节三五人一伙结伴挖煤,小半天就能挖一大堆。自采自烧,谁家断了烟火担两担是不要钱的。不过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为了环保,今天小煤窑全都停挖了。
七孔窑岭因其是块状抬升的山地,地表水多潜流向四周的断崖下泻出。全村只有两眼井,干旱年份,村民们需到数里外的山崖下挑水。缺水和干旱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为解决人畜饮水,当地政府和上级领导实施了多种办法,铺设管道从老峋崖下的山泉提水上山;在七孔窑岭前面的小寨上打深水井开发地下水;村村挖蓄水池户户打水窖截留雨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社水利组在七孔窑岭西边新挖了三孔大窑洞现场办公,指挥全公社水利工程建设,架渡槽挖涵洞修渠道,引天坛山水南来。直到本世纪初,王屋山供水工程建成后,人畜饮水才得以较好解决。
七孔窑岭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地灵人杰,自古就有爱国爱家和反帝反封建的优良传统,出现过多位志士仁人。民国15年(即1926年)冬,豫西北中共第一个地下特别支部就在韩彦秘密成立,而且迅速向四周传播,组织群众暴动起义,为党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革命干部和战斗英雄)。今天,七孔窑岭南面的经济林有所损毁亟待管护;幽险的龙潭峡谷,独特的石窑岭砾石溶洞,千尺绝壁老峋崖等天然景观,也有待来者开发。但北面已成规模的千亩石榴园,万亩山楂林,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正在造就新一代韩彦人,走向脱贫致富的明天 。

作者简介:卢施君,河南济源人,退休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