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与乌梅肉鉴别

写在前面

市场乌梅有带核乌梅和去核乌梅肉之分,我们来了解一下两种乌梅与用量的关系。

乌梅应用习惯

乌梅性味酸、涩、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是常用的收敛药物,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

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消渴、蛔厥呕吐、腹痛、便血、崩漏等病。

其炮制处方用名有净乌梅、乌梅肉、乌梅炭、醋乌梅。

祖国医学的传统用药习惯,历代都是去核使用。

《长沙药解》:“醋浸一宿,去核米蒸。”

《本草纲目》:“用须去核,微炒之。”

《得备本草》:“去核煅炭,敷疮蚀恶肉主效。”

目前,我国各地使用的乌梅,有去核,不去核两种,但普遍是不去核。

不去核的使用可能出于如下原因:

其一:去核费工,核的存在不会影响临床应用功效;

其二:便于收集炮制及储运;

其三:乌梅饮片有核的存在,有利于帮助鉴别真伪。

所以乌梅饮片不去核有其一定的道理。

乌梅的用量

《中华药典》2015年版规定为6~12g,现代许多中药教学书籍所载的用量也是这个剂量。

250g净乌梅约100个左右,1个乌梅重约2.5g,其中核的重量约1.5g。可以说明目前使用的乌梅饮片中,核的重量约占60%。

《中国药典》用量,是指乌梅肉。

现在临床上所用的有核乌梅,

用量应增加之1.5倍即15~30g左右,

才能与《中国药典》用量相当。

《本草纲目》李时珍的临床用量:

产后痢疾,乌梅肉二十个;

久痢腹痛,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二十个;

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

心腹胀痛,短气欲绝者,乌梅肉二七枚;

劳疟劣弱,乌梅肉十四枚;

痰厥头痛如破者,乌梅肉三十个;

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四枚。

药典乌梅标准

【基源】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4.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枸橼酸(C6H8O7)不得少于12.0%。

【炮制】

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

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炒炭法炒至皮肉鼓起。本品形如乌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

【性味与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小议乌梅的炮制与用量 胡彩霞 江秋世 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 266200

(2)中国药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