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取代曹魏的时候,为什么全国没有人为曹魏尽忠?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用了5天就诛杀了曹魏的当家人曹爽,曹魏祖孙三代的基业旦夕之间易主。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曹魏,实际上是第一个灭亡的。曹魏5000多人因“曹爽谋反案”牵连被杀,司马懿成为帝国的掌舵人,那么曹魏上下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阻止这一切呢?
《三国志·魏志》记载,司马懿诛杀曹爽的时候,“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百姓对于曹魏下台没有同情,反而觉得是活该。曹魏实际上还是有贡献的,其腹地从曹操开拓之后就没经历过战争,甚至西晋太康盛世也是曹魏打好的底子。
曹魏为什么不得人心呢?汉末动乱民不聊生,曹操势力不断增长,必须摆脱以战止战的生存方式,于是开始了改善民生的屯田制。百姓不用到处逃命,但是赋税屯田制很重。屯田客记载,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用政府的牛耕地四六分账,用自己的牛五五开。
百姓在战乱年代能填饱肚子固然是好事,曹魏也得到了发展,一家独大。可是生活和平稳定了,百姓还是更怀念汉朝的“十五税一”“三十税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曹魏在战乱时得到民心,以后开始逐渐失去民心。
东汉发展起来的地主豪强也不喜欢曹魏,豪族大多以儒学为家学,希望政府能行仁政,家族推荐子弟入仕,维护自己的特权。但是曹魏偏偏走法家路线,早在曹操担任洛阳都尉的时候就立下规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曹操欢迎任何能削弱、打击豪族的手段、主意,这和豪强的利益是冲突的。
曹魏在曹操、曹丕、曹叡时代还能稳定,他们三人能力都很强,但是第四代曹芳即位时只有八岁,没有能力管理矛盾尖锐的国家。曹叡托孤时,留下了以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共同辅政的班底。但是宠臣孙资、刘放与他们不睦,并力主曹爽与司马懿总领朝政。
两个人开始相处得还不错,司马懿领兵在外,曹芳年幼,曹爽独霸朝廷,整个曹魏都在曹爽的控制之下。曹爽随后开始了改革,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曹爽改为州县两级制,郡守下属多为豪强子弟,进一步阉割了地主豪强的利益。
第二项改革是修改法令,皇帝想立法还要征询大臣的意见,所以群臣听说曹爽要修改法令的时候群情激奋,曹爽把内外朝臣得罪遍了。就在曹爽陪同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时,装疯卖傻的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曹爽听到消息后惊慌失措。
桓范建议曹爽带着小皇帝到许昌,再调兵遣将杀回洛阳。但司马懿派来了一个好使者,他说司马懿对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投降绝不伤害他。曹爽犹豫不决,最终掷刀于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结果曹爽被灭三族,曹魏失国。
高平陵之变17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一个士族豪强的朝代。曹魏落幕也是一个逐渐失去民心的过程,后来得罪了地主豪强、内外朝臣,所以当司马懿篡魏的时候,百姓默然,甚至觉得曹魏是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