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04 | 省作协会员笔下的汕尾(续三)【侯山河+客家松龄+於中甫】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省作协采风团深入城区的大街小巷。                      

孙彦修  摄

慢慢揭去你身上的符咒

●侯山河

彭湃、陈炯明、马思聪、钟敬文、马采……我们仰望着汕尾历史的夜空,看到了一颗颗闪耀的明星。

陈炯明是其中耀眼的一颗。纵然他的陨落在南中国历史的天幕上只是一划而过。

采风海陆丰之前,上海一位同学说自己是致公党党员,致公党首届总理,就是陈炯明。对陈炯明的印象我是模糊的,但有一张鲜明的标签早已植入我与我们几代人的脑际,那就是他是一位军阀,一支叛军。叛军,军阀,都不是好东西!对于陈炯明这张标签,拿舞台上的京剧脸谱而言,黑脸白脸,早让教科书盖棺定论。那种乱臣逆子的奸雄印像,寄生在几代人的心坎已根深蒂固难以磨灭。由脸谱、标签我忽然联想起那张符咒。大闹天宫之后的那只猴子,被如来轻轻贴到五指山下,说不上青红皂白,就是五百个寒暑。

站在海丰联安乡白町村一座低矮的小平房前四周环顾,这里是一片平坦而广阔的平野。有条河流白洋洋地在门前的田野横贯而过,田野包围的村庄都因民居的低矮,天空与四野显得空旷而高远。1878年1月13日,陈炯明就出生在这栋门前立有两块勒石的平房里。 我从粤东乡村的土路、河汊与田野体会得到陈炯明成长的童年。在完成考取秀才、洞房花烛等封建社会固有的历程,28岁他才离开海丰,考入广东省立政法学堂甲班,经老师朱执信推介认识了孙中山,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民国初年,全国各地军阀割据群龙无首长年处于混战的背景下,陈炯明毕业后即回到海丰创办报纸成立自治会宣传并研究自治救国。他参加过广州新军起义与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率领粤军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直至出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期间他办报纸,设书局,修公路,办新学校,选派学子赴日英美法留学,破除陋习提倡新文化。在整编军队,致力于广东的经济文化的建设,深为孙中山所器重。救国的目的是相同的,但两人的政治思想与救国途径大相径庭。孙中山主张北伐,用暴力铲除各地军阀统一中国;而陈炯明却要致力于他终生的主张,即联省自治,联邦自治。他不想互相杀戮,南北生灵涂炭。他想通过建设和平的方式,统一中国。面对病入膏肓的祖国,中山先生信奉西医,举起的是手术刀;而炯明先生用的是中庸之道,想让祖国母亲服用中草药,要把疾病放置陶罐慢慢煨炖。

陈炯明算得了是辛亥革命的元勋。他与孙中山曾经是革命的战友。他反对孙中山自任临时大总统,反对北伐,不听从调遣,从而被孙中山撤职分道扬镳。1922年陈炯明部下炮轰总统府,中山先生乔装成医生逃离,脱险后登上了永丰舰。即后来被史家称为中山舰事件。

1923年孙中山率军石龙,驱逐叛军陈炯明。1925年蒋介石挥师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盘踞惠州的陈炯明折戟沉沙铁后,败走香港。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避居香港的陈炯明作了一副挽联:

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义,全凭一寸赤心知。

中山先生逝世,举国吊唁,挽联不计其数。时人排斥炯明先生的遥吊,奚落他在褒己抑孙,拒挂他的挽联。遵循着成王败寇的定律,拒绝与奚落已败走麦城的陈炯明先生,我想也是时态的必然。从炯明先生自身而言,挽联出自由衷,发大江东去之历史浩叹,古之兴亡的一言难尽,我想也尽在其中。站在历史的视角我们审视这幅挽联,陈炯明作为一名败寇,言活言杀,言公言私,对于千秋功罪,他坦然面对,悼念故友也是劲敌的孙中山的死去,措辞酌句并无甚么不妥之处。我倒觉得,人生到这步田地,说是无奈,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绕过大义这块沉重的石头,总不能回避人的本色说起。抹去人的本色去浮夸大义,未免有披挂历史虚幻彩衣之嫌。个人操守上,我们不得不敬仰陈炯明。作为一地督军,中国哪个军阀不是三房四妾?而唯独陈炯明例外。孙中山曾坦言陈炯明“ 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在革命作风上以“狼、大、快”三字概括他的勇猛进取,当年就得到孙中山的欣赏。他的廉洁奉公,不蓄私财,在他临死之前得到了有力的验证。他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竟然占用其母备用的棺木,这是任何一个孝子,都无法所接受的事,也是都令后人倍感悲凉的一件事。早在1920年12月15日《香港华字报》转载《上海新申报》文章,对陈炯明的评论是:“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章太炎说他 “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实践证明,这些盛誉并非他人生鼎盛时期的阿谀粉饰之辞。据说他流亡香港的时候生活宭迫,日本人要收买他,蒋介石是敬佩他,分别赠他以支票,都被他断然拒绝。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贫困中病逝于香港。时年55岁。香港《工商日报》撰文说:“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而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的吴稚晖,却在给陈炯明的挽联中这样写道:

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

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上联肯定了陈炯明的人格节操在青史上的清白,下联写到孙中山要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坚拒不写的往事,这位国民党元老一厢情愿想做个和事佬,你看多么的不容易啊。历史的胎记是由时代的标签所催化的。要揭去这张标签谈何容易?!它像如来佛祖手上的那张符咒,N年后才有敢取真经的人从五指山经过,揭去符咒,方能慢慢还原真正的悟空。

生命的血脉

●客家松龄

烈日炎炎下,我们来到“百年商埠”巨石前,这里记载了汕尾“沙坑文化”的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眼前,一条悠悠长长的三马路骑楼在伸长。啊,骑楼!对于在千年古镇——梅县松口的骑楼下长大的我,对骑楼倍感亲切。我常常站在骑楼里,深深地看着悠长的骑楼古街,感觉骑楼静谧的生命里,生生不息地流淌着一条血脉,它从不涌不堵,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脉波温柔。这是人间最神奇的血脉,流淌着的全是游子对故土的爱流。

可眼前的骑楼比我家乡的更奇特,他的生命过程中浪奔浪流。请看看:“近百年历史”、“民国时期”、“陈炯明主政”,其中的风云变幻如风口浪滔。朦胧百年,有一个目光炯炯的人,他在个体生命提升的追求中,在为国奉献的感悟中,在对故土灵魂深处的探秘后,他要冲破独户的束缚,要互相关心,相互尊重。他要展现故土的成熟之美了:整条街的骑楼一律设计为上下两层,下层临街,前面是骑楼下的人行道,宽3米左右,后面是商店,二层是住宅,住宅前面是骑楼顶部,显得比商店大。?街道道路拓宽后的三马路,两层砖木结构的骑楼,如美人袅袅而立,乡贤陈炯明笑了,欣赏着民国初年自己故土——汕尾的成熟之美。此时的三马路像青年,裹不住青春的气息。满是欲望的萌动,总要奔腾如飞的。商业日渐发达,鱼产品日渐丰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淋琅满目,三马路成了歌舞升平地。在歌舞升平中,遵循了陈炯明的执政理念,绝了赌、毒两大害。于是,汕尾如渔夫,低下去的头,毛足了的劲,奔向旁边的海浪,向大海奔腾去。

奔腾中裹挟着历史的回音——明末清初时期小港口,清朝乾隆年间的初形,民国时期的定形。三马路在明朝还是一片大海。当时,它前面是明崇祯九年的坎下城, 为抗倭寇、御海盗的坎下城前方,有一条一片荒凉的“沙舌”,从明至清至民国,被冲积成了如龙脊的陆地。坎下城建立第二年,城东面约四五公里处建了座关帝庙,庙的前面是码头,众多的船只和众多前朝拜的人及潮商、客商和广府商与本邑殷富人家,纷纷落脚开基,广东三大文化在此开花,很快百商开泰。民国的三马路、二马路的建成更使它成为名符其实的“小香港” 坎下城、沙坝、关帝庙、安美祖庙、三马路、二马路,一边是军民驻守海防的要塞,一边是人们祈求平安、香火旺盛的神庙。风景是那么的美,美景一手拉着深深的历史,一手拉着美妙的传说和向往,踏入琳琅满目的有着浓厚商业文明的街道,是那么的独特。

这么富有内涵的骑楼,走着走着,我的脚步慢了。这里的骑楼大多方柱,店面也大多为方形平直的,偶有圆形凸出的。方形的店面配方形的窗户,如果有三个窗户,不会是一样的,中间的大,两边的小,很有审美观。二层楼面上的围栏,有的花形有的柱形,有的浮雕有的缕空,有的绘画,让人伸长了脖子使劲瞧里头的故事。特别讲究的,二楼是拱券式的,四个小圆柱撑起了三面西式洋窗,窗里边有白雪公主么?二楼是小圆柱,到了三楼天面却是二个小方柱,打开了扇形的美丽花,成为美丽的穹顶,极是诱人。但是,成熟的汕尾人不甘重复,相邻同样格局的店面,巧妙地利用了三角形,绝不重复,是那样的百看不厌。同时,更让我们眼花撩乱的是,在柱头柱廊窗楣等细节中,我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凤凰呈祥、狮子绣球、鱼跃龙门、百鸟朝凤、清水荷花、多子石榴等等,让它们镶嵌于长方形小空间中,这不是我们客家每个围龙屋大门上横匾么,只是变戏法地种上一枝梅一簇兰一顶松一竿竹,是那么的新颖。古代几千年传统建筑装饰与近代引入的西方建筑装饰,真让人迷失于时空中。

乱了,乱了,中西合璧眼花撩乱,三马路,整条街。这不仅仅是建筑景观上的中西合璧,在当时年青的三马路上的人们,生命原始的欲望也开始了中西合璧,走出海外,回到故土,将生命深处潜藏着的汹涌的欲望无极限地发挥出来,让三马路成了小香港。

走着,走着,一个绿色琉璃瓦大气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比坎下城晚建一年的关帝庙。我前年到过中国最大的关帝庙——山西运城关帝庙,印象最深的是铺天盖地的非常古朴非常精美的木雕。而汕尾的关帝庙正面保留骑楼走廊,骑楼之上,是箭楼,左右分别是刀楼和印楼,这就是全国少见的海边关帝庙的特点。关公是汕尾商埠的财神,黄光生理事长说,百年前,三马路还是一片海滩的时候,这年,关公像巡游到此,大家累了,正歇肩。突然,狂风大作,大雨磅礴,大家赶忙抬走关公像,一二三,一二三,无论大家使出多大的劲,关公像再也抬不起来了。大家于是在海边搭棚竂,安放关公像,从此香火很旺。沙滩变墟场,很快变成大街,人们感恩财神关圣帝君,认同关圣帝君,学习忠义正气,关帝庙香火更旺。

三马路西段,关帝庙往西是安美祖庙。这是渔民当初从家乡福建莆田带来?,用简易小棚寮供奉的乐善好施的樟木妈祖神像。因妈祖热心救助海难者,汕尾人出海总会祷告妈祖,庇护亲人平安、逢凶化吉,她是汕尾人的福神妈祖。清顺治年间,海偶尔走向陆地,伸展着它的温柔。陆地毅然走向海,一示自己的决心。渔民在风雨里在闪电面里在云雾里,在面对滔天骇浪时,妈祖!妈祖!浪飞走,好像一杯泼翻的水,妈祖!妈祖!妈祖就停在渔民的心尖上。安全回到渔村时,第一时间敬奉妈祖!妈祖!渔船离家时,最后敬拜的是妈祖!妈祖!心中满是妈祖,善良与奉献,精神扬帆!

走在昔日的小香港的三马路上,读到更多的是,?封闭门户的西式门窗上的青苔、残缺的墙皮的门楣上隐约的字、屋瓦上黄绿参半的衰草,仿佛进入凝固的时光老街,它们带我入迷宫。深深浅浅的迷宫,如时空隧道,一种如种子般成熟的力量,在经历了极度苍桑后,坚强地渲染着一种力量:规划者镌刻下时光印痕,他有敢为人先、勤政廉洁、忠贞爱国的成熟先进的思想。我们从他言行中领会:“赌博最为民害,现归本处惩办,属于军事范围,自属严予惩办,杀一敬百。”“照得赌博之祸,甚于洪水猛兽,而吾粤赌之盛,尤为甲于天下。”“粤军可倒,而赌不能开。”陈母寿辰收礼规定:无论如何,决不收受礼物。若必致贺,仅可领受书籍两册。陈炯明主政广东,实行禁赌禁烟,并在广州东教场公开销毁十四万两,价值四十万元的鸦片烟。在教育方面,他曾在惠州府和梅州、揭阳等地举办免费公立学校,提高教育经费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普及教育。读着这些史料,令人感动!我们今天又该如何做到呢?

我们不停地走,行人不停地来,如三马路的文脉,悠长深远。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流,快走出骑楼了,回头一看,那头不是有一个目光炯炯的年轻人么。那是一个把三马路从过去连接现在的人,他的背景是跌宕起伏。当年的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他致力于广东的建设和发展,凝聚众力筑路架桥,大搞城镇商埠建设。人来人往喧闹地,他笑了。这是他的自治理想与实验,满街赌、毒不见了,对面起走来了穿着洋气的留学生。他笑了,自豪自己一生不置私产,不贪污,不受贿,不二色。这是连接美好未来的纽带,美不染尘。

无数细碎的光阴就这样在若即若离中的光芒灿烂后沉寂而去,如我们的血脉静流。我们一代代风雨兼程的怀抱着光芒和沉寂后的残缺,以妈祖的慈悲为怀,以关公的忠义为本,以人间的正气为标,又义无反顾的栖息着,改进着,今天一切抢救性措施已开始,三马路步行街,因它有强大的内心,诗意地且歌且行了。

汕之尾兮

●於中甫

《诗·小雅》:南有嘉鱼,烝然汕汕。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曰:汕,鱼游水貌。

岭南之东南,有一方水土,千百年来临水而居,向海而生。

汕,有山有水,山水相连。故有嘉鱼,乐游之间。

南有嘉木,南有嘉禾,南有嘉人,南亦有嘉鱼。

可以想象,当年南越王赵佗和辑百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其融合。 嘉鱼畅游之首,为汕头,之尾为汕尾。仿佛一条鲲鱼,遨游海陆之间。

《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该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

扬州,何其之大,南至南海之滨。普天之下,皆我华夏之土。

我的故乡在扬州之侧,距离汕尾南北纬度1000多公里,东西只差2个经度。

八月,我自广州随省作协采风东临,以观南海,以寻嘉鱼。

学宫,亦称孔庙,文庙。

广州有番禺学宫,人多有不知。

说到农讲所,一号线地铁的一个站,无人不晓。

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与现代化高楼相依相邻。

此农讲所就是番禺学宫旧址。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办6期。毛泽东做过第6期所长(之前前5期称为主任)。

农民运动讲习所由彭湃等倡议,并任过第1期主任。

彭湃,汕尾,海丰人。小学时从课本上学习敬仰的英年牺牲的革命先烈。

而300公里外,也有一个文庙,学宫。也同样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也有一个红色的名字——红宫,它的旁边还有红场。这个红宫也与彭湃密切相关,与中国革命一脉相承。

多少公里之外,在遥远的莫斯科,也有一个红宫红场。

海陆丰,这块神奇而伟大的土地。1927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红色政权——海丰苏维埃政府。

学宫——农讲所——红宫——苏维埃政府。百年大成殿,见证了从万世宗师的膜拜到红旗猎猎的招展。不过百年间,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革命母亲”——彭湃烈士的母亲周凤,一次次把亲人送到战场前线,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让人感佩,催人泪下。

一群少年为我们做起了义务讲解。一个个稚嫩的声音,准确的讲解,那些革命先驱又鲜活眼前。他们都是小学生,生在海陆丰,长在红土地。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像鲜花初绽。

这是孩子们的第一次讲解,难免有些紧张。面对着来自全省的作家长辈,他们讲解完后,纷纷拿起了笔记本,要求签名。他们说,彭湃爷爷和很多革命老爷爷老奶奶的感人事迹,我们不仅要牢记不忘,而且要用笔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同行的一位大叔,还对这几个小朋友进行了现场采访。利用放假时间来这里做讲解员,比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更有意义。我想起了那些拿着手机不放的低头族孩子们。如何让我们的少年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积极参加到各项课外有益的活动实践中,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把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进心田,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我们的教育和宣传等亟待深思和创新。

关帝庙前香火鼎盛,新盖的大殿壮观雄伟,更多建筑正在扩建中。旧址前一对石狮子,默默蹲守在街头,佑护着一方平安。有多少人知晓,它们也历经磨难,在上世纪,刀砍斧劈之后,被那些粗暴的人扔到了海里,前些年被好心人打捞上来。

每到一处,我常常为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文物、古木、古建筑感到庆幸。多少中华民族的,世界的自然文化遗产被加上种种罪名毁于旦夕之间。

这是多少金银也难以重购和重构的。

与人为善,还要与万物为善啊。

玄武山下,许许多多善男信女虔诚求拜。我们祈福的基础,更多在于敬畏之心。窃以为,祈福的最终目的,应该就是为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海晏河清,人人通过劳动双手,在诸多人生不确定因素中,实现心中的梦想,获得更多相对安心愉悦的幸福感吧。

妈祖天后站在凤山之巅,庄严秀慧,日日夜夜为远航的渔船商旅佑护平安。我们在冰心题写“天后圣母”的神像前合影留念。

在凤山的后面山坡上,我与一个个戏剧面谱相逢。啊,原来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更是一个传统戏曲之乡。在拥有的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4个属于珍稀戏曲剧种——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和陆丰皮影戏。汕尾地方戏被誉为“活化石”,这是因为中国戏曲历史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如唐戏弄、金元杂剧等等,都可以在汕尾地方戏中找到它们的遗存和例证。

面临演出市场萎缩、艺人逐渐流散的困境 ,如何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非遗的日益重视和支持,使这些珍稀剧种走出低谷,焕发新生?在互联网时代,既面临新的机遇,又任重道远。

听说陆丰皮影戏曾尝试走与动漫结合的路子。不知效果如何?

真想成为这些珍稀戏种越来越多观众中的一员,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岁月的留痕。下次,下下次,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吗?

这块土地虽然面朝大海,但是丘陵众多,台风肆虐,不像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种植的多,汗水流的多,收成却差强人意。特别是旧社会的苛捐杂税和层层盘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饱尝艰辛。

苦难锻造了坚忍和不屈,苦难也激发了斗志和勇敢。

这里,有纪念抗元英雄张世杰、陆秀夫护宋少帝的待渡山,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饭亭”。

从来文武之道,亦如阴阳,一张一驰。岂止是尚武的血性,更有文化的血脉。

在百岁老人钟敬文的雕像前,大家纷纷合影。郁达夫对年轻时的钟敬文的散文有很高的评价:“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之后武”。 70年来他潜心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

丘东平,1927年参加武装起义并加入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任东江特委书记彭湃的秘书。他以自己丰富的革命运动和抗敌斗争的亲身经历,来创作写实的文学作品。参加新四军之后,丘东平所写的一系列反映前线的报告文学作品,引起文艺界的震撼和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成为抗战前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们在他的简陋的故居里放慢脚步,我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也之前没有听说他的名字。一颗革命的文星划过夜空,留下了属于时代和个性的文字。

屋外雨声潇潇,几个村民坐在门口士多店里。在车上回头看去,这个命名为东平村小山村还有那所东平学校深深留在脑海里。

在老街上,海丰作协石主席买了一包猪油糖,大家在车上好奇地品尝。这些童年时代的味道,虽然有些变化了,但里面的糖份和记忆还在。就像老街,老房子几乎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板铺盖的千篇一律的楼房。属于地区特点和个性的,还有多少呢?

故居的保护牌,似乎说明这里曾经的历史,这里的沧桑巨变。

一株米兰,粗大虬枝,却不是当年主人家手植。这是后来补栽的,也已郁郁葱葱,亭亭如盖。

作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的父亲马育杭与陈炯明是总角之交。马思聪的父母都不懂音乐,但广东的戏剧之乡海陆丰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深深地影响着童年的马思聪。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以特殊的方式漂洋过海。乡愁哀怨,使得马思聪在异国的日子里,谱就了《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等作品。马思聪将自己去国怀乡的悲凉心情,借用古诗名句深情演绎。

(原文六节,选其一、二、三、五节)

拉到底部有赞赏

来源:汕尾日报16.11.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