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声】“劳动其实是孩子的精神需求”系列(一)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和科研方法研究。2005年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2017、2018年获得家庭教育金推手奖。出版《生命教育课》《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多本著作。
劳动教育自然离不开劳动,但是单纯的劳动并不是教育。过去这方面的教训太深刻了,如果不认真分析清楚这个问题,指导思想必然不会深刻,加强劳动教育就很容易走过场。
1 劳动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
教育没有单独起作用的因素。我们的任务就应该在最细微、最复杂的教育现象中,研究各种因素如何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不是拼凑,而是融合;就不是谁管谁,而是相互促进。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关系。
家庭和学校如何在劳动教育上深度合作?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学校是劳动积极分子,在家里是坐享其成的懒虫?这绝不是靠布置家庭劳动作业这种措施能够真正解决的。家庭与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目的应该正确。如果单纯为了考上清华、北大而读书,面对再严格的劳动制度,家长和孩子也只会采取“对策”敷衍过去。家校合作最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使劳动成为孩子最重要的精神需求。(待续)
专家顾问
魏书生 钱梦龙 赵忠心
聂振弢 唐云增 周同宾
秦俊 张军安 王原野 姚丹华
总策划 秦远晴(愚公)
主 编 陈 曦
摄影编辑 张殿举
联谊单位
《作文指导报》编辑部
南阳报业传媒小记者中心
《教育时报》南阳记者站
河南松静匀乐教育科技中心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或与主编联系,电话:139377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