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背后的淞沪会战(九):从四行仓库到八百壮士

九:八百壮士

中央作战军及左翼作战军接到命令后,除留置掩护部队仍在原阵地外,主力按照命令向苏州河南岸阵地撤退。

当时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蒋介石担心国军的撤退会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于是指令顾祝同直接部署88师孙元良部,留守闸北沪宁铁路车站至苏州河北岸一带阵地。

10月28日,蒋介石甚至亲自召开军事会议,对第三战区官长们训话:

我国过去光荣壮烈的牺牲,已提高军人的荣誉和国家的地位,因而引起国际的同情和正义的共鸣,今后更应坚毅沉着,持久抗战,促起国际共同制裁日本。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需要88师全师在苏州河北坚守,用这个师官兵的牺牲去引发所谓的国际同情和正义的共鸣。再直白一点,这个师是被拿来牺牲掉,以博取同情的。

88师师长孙元良(中)、副师长冯圣法(右)、参谋长张柏亭(左)

88师师长就是著名的“飞将军”孙元良,既是孙飞将,又怎么可能去白白牺牲掉呢?

实际上关于蒋介石和孙元良之间,倒是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因为北伐战争时期,国军第1师惨败于南昌城下,时任第1师第1团团长的孙元良一闻敌讯,撒腿就撤,使得这支蒋介石的起家部队损失惨重。

之后蒋介石在训话中,曾这样说道:

这次打仗,第一团孙团长没有命令退却,应照革命军的连坐法拿来枪毙。这次失败,是我们革命军最不名誉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倘使第一师不退下来的时候,我们的战事一定不会失败。所以孙团长没有命令,擅自退了下来,一定要按法枪毙。我们第一师从前是最光荣、最有名誉的军队,现在被孙团长个人毁坏,难道还能不枪毙他吗?

不过,蒋介石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孙元良不仅没有被枪毙,还被送到了日本留学,到全面抗战时已任88师师长了。淞沪会战中,该部升格为72军,孙元良身为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

实事求是地说,88师是一支精锐部队,官兵们在上海打得很英勇,可是孙元良的心思却不全在作战上,既想着贪污公款,又要强奸慰问的女学生,还说什么:

英雄总是和美人联系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欢美人,尤其是我们在上海作战有功,做这一点小事没有什么。

在接到死守闸北的命令后,孙元良自然不愿意受命,说道:

我们孤立在这里,联络隔绝了,在组织解体,粮弹不继,混乱而无指挥的状态下,被敌军任意屠杀,那不值得。

孙元良还让参谋长张柏亭面陈顾祝同,强调88师不能全师留下的原因。

顾祝同问:那么,你们准备怎样来实践统帅的意旨呢?张柏亭答:既然是出于政略考虑,似乎不必硬性规定兵力,也不必拘泥什么方式,不如授权部队自行处理。

顾祝同说:孙师长电话中,也曾提到这些,但没有说明究竟留置多少兵力守备何种据点?

张柏亭按照孙元良的意思答道:部下认为选拔一支精锐部队,至多一团左右兵力,来固守一二个据点,也就够了。

顾祝同同意了这个意见。

结果,最后孙元良连1个团都没有留下,只留了524团的1个营,而且这个营也不是什么选拔的精锐部队,而主要是湖北保安部队补充而来的,有些保安兵甚至连步枪使用都不熟练。

524团的这个营只有400余人,而对外号称是800人,这便是后来所说的“八百壮士”,而他们守卫的地点则是四行仓库。

有人说,国人从未听说过“八百壮士”,笔者是十分不赞同的。至少在笔者上学时期,历史课本上是有上文中提到的宝山之战以及四行仓库之战的。有人说从来没听说过,那笔者只能说,这些人大概是连初中都没有读过,或者说根本是自己不去看,而不是这些曾经发生过的战事没有存在或者没有宣传。

就四行仓库之战来说,有的说法过于夸大,轻则言正是因为留守部队的坚守,才掩护了几十万大军的撤退;重则则是400人挡住了几十万日军的进攻。

实事求是地讲,几十万大军的撤退是不可能由1个营来掩护完成的,事实上与留守部队交战的仅仅是日军上海特别海军陆战队第10大队,该部并非日军主力,又何来400人去挡住几十万日军呢?

要知道,当时国军仅是转移阵地,还不是后来的大溃败,而四行仓库的激战并不算激烈,真正激烈的是围绕苏州河的攻防战,日军第3师团和第9师团均在此线展开猛攻,且投入大量重炮,而国军包括税警总团在内的部队则在坚决抗击,以巨大的损失(战后税警总团几乎打完)重创了日军,使得日军在苏州河南岸难以取得大的进展。

仅据日军统计,其第9师团在苏州河之战中就伤亡2804人,其第3师团仅34联队就死伤840余人,两个师团仅其自己统计的战损就约在5000人左右。

日军第3师团34联队史记载:

苏州河一战,中国军在炮击和被破坏的阵地中一步不退,以舍身的战法死守火力点。薛家宅阵地扫荡时,未被破坏的三个坚固的水泥碉堡内,数十名士兵宁死不降,以手榴弹对抗,最后全员战死在苏州河,其勇敢战斗不亚于我官兵。联队正面之敌,遗尸数量在1950具,俘虏只有重伤不能动弹的士兵1名。

因此,有的文艺作品在描述四行仓库以战时总是在刻意强调其他战线的国军在撤退,甚至是逃跑。仅仅为了突出四行仓库一点,而去否定其他方向国军的努力和牺牲,这是不合适的。

我们没有必要去夸大或掩盖一些历史事实,过分地拔高并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只会如抗日神剧一般使得真实的历史显得不够真实。

事实求是地讲,在几十万国军后撤转移到下一战线坚守的背景下,单就军事意义来说,孤立部署1个营在四行仓库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不消说1个营,就是放1个师也是白白牺牲,这一点不用笔者来说,88师孙元良师长自己都说得很明白了。

而从蒋介石到顾祝同,再到88师师长孙元良和该师参谋长张柏亭,都将这一仗定义得非常清楚——出于政略考虑。

所以说,留守四行仓库的孤军,在国军高层的眼中就是以牺牲去“引起国际的同情和正义的共鸣”,因为他们的阵地南岸恰恰是租界。

因此,国军的统帅和将军们对不起这支孤军,但四行孤军对不对得起自己军人的职责呢?绝对对得起!

要知道,他们的指挥官谢晋元并不算被重用的军官,黄埔四期出身的他,在当时仅是一个没实权的中校团附,而当时的524团1营也基本都是湖北保安团的补充兵,并不是什么“德械精锐”(客观来说,88师当时的老兵也的却不多)。

一个并不被重用的军官,一群被顶到前线的地方兵,而抛给他们的却是一个被用来牺牲的任务。

但是我们说过,淞沪会战时国军士兵们的抗战热情是很高的,有一些分队和官兵当时并不跟营队在一起,而得悉命令后又返回了四行仓库,尽管这一仗是生死之仗。

谢晋元(中)和孤军主要军官

在谢晋元的信中写到:

窃职以牺牲的决心,谨遵钧座意旨,奋斗到底。在未完全达成任务前,决不轻率怠忽。成功成仁,计之熟矣。

有人问,这几天的战斗究竟打得怎么样。综合现在的各种史料来看,战斗的激烈程度可能不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更不如电影中表现得那样。

但是这不是重点,很多人觉得我们后来纪念四行孤军仅仅是因为那几天的战斗,这就错了。四行孤军之所以值得纪念,绝不仅仅是因为那几天实际来说并不算激烈的战斗,而应包含四行孤军后来的遭遇和坚持。

前文所述的四行仓库之战发生的背景,即蒋介石希望以一部中国军人的牺牲来向西方列强显示抗战决心并博得同情。

但事实上在英美等国家的首脑眼中,他们并不为之动容,这是在政府层面的。而在西方国家的民间,对中国抗战抱有同情的民众尽管很多,但他们却也不赞同政府对中国予以必要援助。

淞沪会战时,美国的一项民调即显示,59%的人同情中国抗战,但也有64%的人不支持将军火运到中国。仅仅是中国出钱买美国的军火尚且如此,其他又能作何指望呢?

更何况在中日激战之时,来自美国的大量钢铁和石油在维系着日本工业机器的运转,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武器和弹药,而这些武器弹药却被用在了中国战场。

10月31日,四行孤军在租界对国民政府施压后,奉命后撤。

谢晋元原计划率领部队通过租界归队,但在租界的外国武装却将这支中国军队缴械,随后集体关押到了一处营地,并由租界武装看守,如同囚犯一般被对待。

堂堂中国军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抗击侵略,却被其他国家的军队缴械看押,而这支中国部队之所以留下坚守的目的恰恰还是上峰为了争取这些国家的同情和支持。

而当时的西方列强就连这么一支孤军都不肯放还,国民政府却仍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显然是很可笑的。

在孤军营的四年中,谢晋元被孤军中的叛徒刺杀,在跟租界的斗争中上百名战士被打死打伤,他们没有倒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死伤在了租界军人的棍棒枪口下。

更可悲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又将孤军全部俘虏。与其是这个结局,对很多战士们来说,倒不如当年有枪有弹的时候跟日本兵拼了。

被日军俘虏之后,汪伪一度诱降,只要孤军愿意变节,那么在当时就可以荣华富贵。但是孤军严词拒绝,于是日军将这些中国军人或关在监狱,或充当苦力,还有一批被运往南洋做劳工,折磨死很多人。

八百壮士的顽强在于除了极少数败类外,绝大多数人都宁死不屈,很多人通过各种机会逃出了日军的魔爪。因当时华东地区主要是新四军在作战,因此不少孤军战士是新四军游击队接应而出的,其中一些就参加了新四军,有的则辗转到国统区。

逃出日军魔爪的一部分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少数人重新参军,但还有一部分则被拒之门外,如参加了裕溪口暴动的陈日升等20余人到重庆后要求重新参军,恢复原部队建制,但国府以孤军人数太少为由没有同意,陈日升等人遂回到各自家乡。

抗战胜利后,原孤军中大多数人都不在军中服役,而是汇集在上海。因为国府的安置问题,他们大都流落街头,有的甚至成为乞丐。国军第3方面军司令汤恩伯曾号召孤军重新服役,但对国军失望至极的孤军壮士们都予以拒绝,说“仗我们已经打够了,不想再打了”。

在孤军壮士们穷困潦倒之际,谢晋元团长的遗孀凌维诚挺身而出,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壮士们的生存问题,最终终于争取来了一些岗位,使得孤军壮士们得以通过劳力维持生计。

1946年,100余位幸存孤军齐集上海孤军营旧址,缅怀他们的老长官谢晋元。

所以,四行孤军的闪光点不仅仅在于守卫仓库的那4天,更在于被租界扣押的那4年和被日军俘虏的4年中各种不屈的抗争和顽强的精神。

因此我们说,纪念四行孤军的意义不仅仅是淞沪会战中那几天的坚守作战,而是他们整整八年的不屈抗争。但也请注意,我们纪念四行孤军,是纪念他们这个坚强的群体,而不能用四行孤军的精神去给国民政府的高层们涂脂抹粉。相较于军人们的表现,这些高层们的所做作为并不合格。

有这样好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们,为什么不将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却以他们的大量牺牲为代价去求得本就不会存在的西方列强的援手呢?

因为最近的电影《八佰》是讲四行孤军的,但是只聚焦了战斗中的那部分,对于之后这些着墨并不多。

所以无论是帮助大家去看电影,还是从了解这个典型群体本身和抗战的微观细节来说,我们有必要多讲一些,希望对大家欣赏影片或者了解英雄群体有所帮助。

但本文毕竟是谈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和四行仓库之战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回归到淞沪会战的大视角上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