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心妙行 | 德国《喜马拉雅的宝藏》展,1:1全球最高分辨率拍摄千年阿基寺壁画
展览海报
德国《阿基寺,喜马拉雅的宝藏》摄影展
《阿基寺,喜马拉雅的宝藏》彼得·范·汉姆(Peter van Ham)摄影展,将于2020年8月13日在德国汉堡Markk博物馆开幕,由Peter van Ham拍摄的共计250平米的摄影作品,用15米长、4米高的原始格式作品,几乎1:1复制了阿基寺三层大殿一层的现场。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3月7日结束。
彼得·范·汉姆(Peter van Ham),研究人员,作家,摄影师和策展人,1964年出生于德国。自1986年以来,进行了30次印度和喜马拉雅山探险之旅,重点关注喜马拉雅山文化,出版了十四本国际书籍。担任八次博物馆展览策展人,伦敦皇家亚洲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纽约探险家俱乐部会员。亚洲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协会(SPAH e.V.)创始人和主席。
彼得·范·汉姆对阿基寺进行的部分超高清照片记录
世界文化遗产阿基寺
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阿基寺(alchi),位于喜马拉雅拉达克地区海拔3500米处,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保存最完好的寺庙群之一。寺院内成千上万种无与伦比的稀有艺术品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它们的影响范围遍及中亚的印度和西藏以及伊朗,一些艺术形式甚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
自1998年以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阿基寺(Alchi),在它的艺术品中展现了西藏西部的精神文化以及世俗生活的迷人见解。
全球最高分辨率摄影记录
作为提议修复寺院遗址的第一步,作家、摄影师兼策展人彼得·范·汉姆(Peter van Ham)在2017年获得了许可,对Alchi进行超高清照片的全面记录。
彼得·范·汉姆(Peter van Ham)用飞思数码后背,用全球最高的数字分辨率拍摄了阿基寺艺术遗存的照片,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细腻感极强且色彩丰富的原图格式,并与著名藏学家艾米·海勒(Amy Heller)合作,创作了一份独特的、引人入胜的文献画册《Alchi——Treasure of The Himaalayas 》(《阿基寺——喜马拉雅的宝藏》),以提高人们认识寺院独特性以及推进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作为首要目的。
杜康大殿的西墙
At the Dukhang‘s west wall
在杜康大殿的西墙上,最深处有一个精巧的内部佛殿,上面有一些泥塑雕像,描绘的是以大日如来为主的五方佛,两面墙是以千佛为主题的壁画。
千佛壁画
杜康大殿内泥塑雕像
林泉拍摄
杜康大殿的南墙
At the Dukhang‘s South wall
杜康大殿南墙由两个大型坛城和早期金刚杵图像组成。
大型曼陀罗及局部
三层大殿一楼南墙
Sumtsek first Floor South Wall
在三层大殿的一楼的南墙是由近6米高的四臂观音泥塑为主,放置在两壁墙上保存完好的佛龛位之间。这件雕塑的腰至腿部上独特的壁画,与西藏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宗教生活息息相关。
近6米高的四臂观音泥塑
菩萨龛位的左侧部分是一位女神的曼陀罗,初步确定为Vasudhara,Tara和Prajnaparamita的混合体,这也是阿基寺细节最丰富、技术最高超、最负盛名的一铺壁画,右侧部分的佛陀和诸菩萨,集中供奉阿弥陀佛。
三层大殿二楼西墙
Sumtsek Second Floor west Wall
这面宏伟的中央墙由弥勒巨像组成,上面有一幅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两侧是两幅曼荼罗,左一幅献给佛陀,右一幅供奉于金刚乘菩萨。大量绘画令人叹为观止,这里展示的许多图像都无法附于书中。
墙中央的弥勒巨像
阿基寺的壁画风格
阿基寺不仅有克什米尔风格壁画,不同的佛殿还存在着帕拉风格壁画,克什米尔风格的妖娆细腻与帕拉风格的古朴敦厚形成了鲜明对比,足以说明阿基寺艺术品的画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据传说,阿基寺许多壁画是在大译师仁钦桑布(959-1055年)的主持下,招募了当时最优秀的画师为寺院创作,代表了早期西部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准。许多壁画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色彩鲜明,近千年而不褪。
罗布的竹刻展览
这次展览,Peter希望有和他拍摄的题材相关的喜马拉雅艺术品在现场一同展出,向观众展示喜马拉雅艺术的多样性。应Peter的邀约,竹刻艺术家罗布的竹刻和竹刻拓片也会在现场展出,展览结束后,这些展品可以进行出售,罗布希望把收入的大部分捐赠给Peter所在的基金会,用于阿基寺及周边寺院古迹的维护。
罗布的竹刻作品
罗布是一位竹刻艺术家,因为是佛教徒,所以他主要雕刻佛教题材,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早期的风格,他比较偏爱克什米尔风格和帕拉风格的艺术形式。刻竹十几年来,罗布亲手砍下的竹子剩下的竹根已经腐烂,但被砍下的竹子已经变成了佛像和其他物品,以新的生命方式在世间辗转。在这过程中,罗布深深体会到,死亡并不是结束,只是变化的一种,而变化,永不结束。
克什米尔风格竹刻作品
罗布的竹刻视频
谨以此文
供养千年阿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