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央清洗娱乐圈,能不能再整治一下美颜滤镜诈骗?

一夜之间,娱乐圈的“劣迹艺人”发生了迅猛的人传人现象。

强奸、猥亵、代孕、拜鬼、吸毒、出轨、嫖娼、逃税、诈骗、洗钱……一个个名字令人应接不暇,一条条爆料让人头皮发麻。无数的公关营销,为明星塑造了光鲜亮丽、道德完美的公众形象,就如同一层厚厚的“美颜滤镜”,将粉丝永远隔绝在他们真实的人性和贪婪的欲望之外。

官方此次出手整顿娱乐圈,本质上是引导文娱行业“脱虚向实”,以金刚面目,行菩萨心肠,期盼文娱行业能踏踏实实出一批有口皆碑的好作品,而不是把心思都花在“神化偶像”、“资本运作”、“肤浅夸张”、“过度娱乐”、“饭圈打榜”上。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娱乐圈之外,引导行业“脱实向虚”、带偏社会风气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消费主义洗脑下的“美颜滤镜诈骗”。

用美颜滤镜骗打赏,本质就是诈骗

可能你对“乔碧萝”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提起“萝莉变大妈”大概就明白了。这位以萝莉音为卖点的主播开播1个月后,粉丝就到了近百万,每日打赏在千元左右,最后被粉丝发现真人是个58岁的大妈,

乔碧萝只是滤镜诈骗的一个极端案例,但无可争议的是,美艳滤镜早已经直播标配。在下一个缺心眼的直播主忘开滤镜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那张精致的脸背后到底是一个抠脚大妈,还是络腮大汉。

“乔碧萝”事件真正让公众愤怒的,是美颜滤镜对粉丝造成了欺骗。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无法界定美颜开到多大才算诈骗,但有一个评判标准是:主播是否对用户产生实质性的误导,并从中谋取了利益。

从这个角度看,用美艳滤镜骗取粉丝打赏,和一般人的照片美颜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欺诈行为。

欺诈在民法中意味着: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主播以用滤镜明显改变相貌的方式,诱使网友在直播平台对其打赏,牟取经济利益,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故意,客观上有通过超强滤镜制造“假美貌”的行为,使粉丝陷入错误认识而进行打赏,当然是欺诈。

美颜滤镜催生“颜值焦虑”,让更多的人想要医美整形

早在2019年,Instagram就宣布下架和“整形”相关的滤镜,一些不及时整改与改变容貌相关的滤镜,不会获得上架允许。

Instagram官方认为,这些“整形”主题的滤镜,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审美影响,从而活在虚幻的想象里,并逐渐产生整形的念头。

北欧国家挪威甚至立法打击网络“照骗”,目的是“减轻年轻人的身体压力”。政策要求,网红及自媒体发布经过加工的照片时必须备注和标注出来,否则会面临罚款甚至被监禁入狱。

西方国家担心美颜滤镜会给年轻人产生审美误导,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2018年,《JAMA面部整形外科杂志》发表一篇研究发现,面部过滤器正在导致一种症状——Snapchat畸形症。

不少整形医师都表示,听到过整形者表达“想整成滤镜里的模样”的期望。

而事实是整形不但不会治好这种症状,反而会陷入越来越抓狂的状态,甚至整形上瘾。

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线上社交。人们希望在人们面前力图完美,有时对自己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滤镜的出现,仿佛拯救了许多人眼里“不完美”的自己。

美颜滤镜的诞生,某种程度还加大了人们对整形的接受度。

心理学界的权威刊物《Current Psychology》研究指出,如果18-29岁的女性花费过多时间在社交网络上,她们将会更想接受整形手术。

小V脸,缩鼻头,放大双眼,一键磨皮,P图和真实的整形,好像只差了一把手术刀。

“颜值焦虑”扭曲三观,医美乱象如日中天

颜值焦虑,也叫外貌焦虑,是指在放大颜值作用的环境下,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当代人被商家不正确的心理暗示包围,颜值焦虑愈演愈烈。

不知何时,电商平台上出现了“颜值打分师”,25.99元就能拿到化妆师400字的五官优缺点分析及化妆指导。“没有安慰到我,毕竟我一直不知道该走什么路线。”“给的分偏高,会给一些化妆上的建议。”“小姐姐很用心、中肯,建议也好操作。”

不仅如此,一些整形机构推出了AI颜值测评师,发一张照片就能给你的颜值打分。这些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们的颜值焦虑。

据《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数量高达5150家,医美市场规模高达1975亿元。火热资本追逐下,出现了切胃、精灵耳、小腿肌肉阻断术等奇葩手术。

“一年要劝回几十人,还有不少人前仆后继。”沈阳市某三甲医院整形科主任医师常勇说,切胃术后可能会出现贫血、胃食道反流等情况;耳朵最敏感,注射玻尿酸很容易造成发炎化脓,手术失败对神经系统会有很大影响;小腿肌肉阻断后可能出现小腿无力等情况,甚至有人永远无法久站。

年轻人的身边充斥着美容、医美行业的广告轰炸。

电梯间里,打着植发、减肥、美白的广告;

短视频平台、朋友圈里,“筷子腿逆天,你也能拥有”“发际线前移,升职连跳三级”“一口好牙,让你笑起来更自信”到处都是;

更可怕的是明星、公众人物的软广告,让你错以为只要用了推荐的产品,就会有一样的身材、容貌。

从上游的口腔扫描仪、钢丝和陶瓷填充物的制造商,到中游的正畸方案的设计商和矫正器的供应商,再到下游的口腔医院和医生,都希望你来消费。

大量的心理暗示广告投放到市场,刻意放大焦虑,吸引来的顾客则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消费主义洗脑下,颜值高成了“地位高”“过得体面”的表象,“为什么有钱人都穿浅色”“什么样的三庭比例显得富贵”“高学历的美眉职场如何穿搭”,从直播软件,到媒体公号,如此的价值推销,不只加重焦虑,甚至扭曲“三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