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郑和下西洋,南京。

浏河,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地名,估计很多人没听过,不知道是哪里,恕老夫孤陋寡闻,我也刚知道不久,那日,查沙溪古镇资料,无意中看到了浏河,无意中看到了浏河居然还是一处源远流长,有故事,有传说的地方。太仓,浏河镇。也算是一个古镇。。。

浏河操练水兵的古阅兵台和天妃宫。

浏河镇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东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嘉定县接壤,为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出海要津,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明代航海家郑和统领大明船队,先后七次从刘家港起锚,泛海通使西洋,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当年郑和出海祭神的天妃宫,现存有后殿建筑,风格雄伟。新辟郑和纪念馆,成为中外游客观光游览胜地。抗倭名将戚继光检阅、操练水师所筑的阅兵台,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启蒙就学的明德楼,正在修复之中的百岁国画大师朱屺瞻先生的梅花草堂,都是人们游览的绝佳处。

我生活在南京,我只知道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南京的有些有关宣传也说是郑和是从南京下的西洋。南京有郑和路,郑和公园,郑和墓,郑和故居,天妃宫,静海寺,宝船公园。。。一直认为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怎地又冒出来个浏河是下西洋的出发地?而且还是七次下西洋的出发地?

南京的静海寺,天妃宫边门,郑和路。

好,下下功夫,查资料,这一查不要紧,居然有很多的出发地,浏河,南京,其他还有泉州,上海,福建。。。最终看到的以浏河,南京说法最多。

这下激起我的兴趣。先去到浏河实地看看。。。跑了一趟浏河镇,看了天妃宫,古街。。。到底郑和下西洋是从哪里出发的呢?经查证各种资料。发现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在各代流传的资料被毁坏的很多,已经失传,无法考证。(这里有很多说法),有些已经查证不到了,但还是有些专家论证,考证,比较可靠的说法是第一次和第七次是从南京出发,二三次是从浏河出发,四五六次以无资料可考证,比较多的说法还是浏河出发。先说第一次为何是南京。这里的主要说法是造船和水道的原因。(以下的资料来自各个网络)

一,永乐三年六月巳卯(1405年7月11日),年方33岁的郑和奉命“帅舟师使西洋诸国”。在龙江宝船厂(南京)赶造宝船62艘,“体势巍然,巨无匹敌”,每艘长44丈,宽18丈,“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共统率27800余人,带了大量丝绸、金银、钱币、瓷器、铜器,从江苏刘家河泛海至福建五虎门,浩浩荡荡,威武雄壮地扬帆出航了。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是从南京出发的,时间是宣德五年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4日),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以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为首的大小船200余艘,其中大型海船63艘,人员有官校、祯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译员)、办事、书手、医士、铁锚匠、木艌匠、搭材匠、水手、民梢(官员所雇的民间梢公、篙师)等27550名。这次航行的经费指定由“龙江关”将本应上交给南京各衙门的税款和货物拨给船队。这次所带南方特产很多,如江南丝织品和江西的瓷器,以及兵器、罗盘针、航海图、各种食品、建筑器材等。船队遍历暹罗(今泰国)、爪哇、古里、天方(在今阿拉伯半岛)等20国,于1433年7月22日才回到南京,前后达两年半之久。郑和自己却不幸于1433年3月在古里病逝,以身殉职,终年62岁。

网络图片

二,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今下关沿江一带并没有“宝船厂”。这个宝船厂是专为郑和下西洋出访各国所兴建的大型中央官办造船基地,这里曾经是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的“宝船”的制造地,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宝船厂这一名称和其准确位置,可以从明朝人茅元仪的《武备志》卷二百四十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中得到验证。此图全称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图中以外秦淮河入江口段(今三汊河段)为分界,河的右岸一侧标写有“宝船厂”图,河的左岸一侧标有“龙江关”“宣课司”图。郑和宝船所经“路线图”的起点恰恰是从“宝船厂”开始,然后穿过三汊河口,从“龙江关”下侧江面而行,并驶向长江入海口方向。

三,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施存龙老先生却提出了不同见解,他认为最少第一次和第七次是从南京始发的。  施老认为,郑和7次下西洋出发地都是太仓的说法是不妥当的,“我认为最少第一次和第七次是从南京始发的。”在参观静海寺和宝船遗址公园时,施老告诉记者,他为了搜集资料已经来过南京多次,尤其是参观的两地,以前是小小的学校,遗迹保存的也不多。通过南京实地考察、《郑和航海图》等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第七次从南京走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也应该是南京始发的,“始发地应该是当时的龙江港,也就是现在的下关码头。”

四,【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五,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明会典》记载大规模的造船厂,拥有工匠数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

网络图片

六,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网络图片

七,在于《崇明县志》中却有记载说,郑和舰队返航后,在永乐末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竟然因为其中的宝船太大而无法驶入刘家河,因此宝船不得不回到崇明去停泊。《明史》以及其他资料都没有记载能证明那年出现了大旱或者水文异常,也就是说当年的长江水位是正常的。可著名的太仓刘家河港竟然不能让宝船驶入,可见其吃水之深和尺寸之大,这极可能是在南京或福建附近等入海口船厂所制造的大号宝船。

同时,在明代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上,于1957年5月和不久前两次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巨型舵杆,如果以正常比例来推测船体大小的话,是确实存在着44丈长和18宽的大木船的,而支持存在大“宝船”的郑和研究学者,也为数不少,如郑鹤声、郑一钧、庄为玑等著名学者均持此说。

以上说法都证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与南京或与南京的船厂有关。

另关于第七次的说法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郑和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西洋始于何处,史料上无记载。估计很可能在太仓刘家港一带。唯有第七次下西洋始发、中途所到之国及返回时间,史料上记得最为详细:

宣德五年(一四三一年)闰十二月六日,从南京龙湾开船,十日到太仓徐山打围,二十日出太仓西北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修天妃宫。六年(一四三二年)二月初从刘家港出发,二月二十六日到福建长乐港,修南山天妃宫,十一月十二日到福斗山,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行十六日到占城……

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从忽鲁漠斯回国,四月六日到苏门答腊,二十日到满刺加,五月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九日望见汕头东南沃山,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抵南京。

看看有关资料如何说。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另一个说法,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网络图片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虽然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有争议,但主要的论点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还应该是南京和浏河。更多的应该和南京有关,毕竟当时南京也是都城。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先说这么多。后一篇我在说说跑浏河考察或是游浏河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