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公元前841年发生的事情,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不大不小。

不过,在经历了几次史学浩劫后,这一年竟成了中国明确纪年开始的年份。

自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上所有的大事件,都可以明确地确定具体的年份,每位君主在位时间的长度,每年发生的大事件,都能完整、连续地讲述下来。

不大不小的事件:共和执政

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一件叫共和执政的事件。

由于周厉王施行“暴政”,被国人赶出了都城。

随后,贵族们找出人来代周厉王执政。

对于执政人物,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号为共和。

另一种说法时:诸侯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号共和。

总之,无论哪种说法,这一年,都是“共和元年”。

共和执政,确实不是一件小事。

不过,他没有引发社会深层变化,甚至连改朝换代都没有,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这最多只能算一个不大不小插曲而已。

即使就西周的历史来说,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大规模分封的年份,其对历史的影响都要大于这一年。

不过,这些当事人或许想不到,阴差阳错间,他们成了中国历史明确纪年的开端。

史籍浩劫

在此之前,夏商的历史,都有史官记载。

不过,在纸张技术成熟前,知识传播、储存的成本很高。因此,历代的史书,多由国家保管。

《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朝末年,夏太史终古见夏桀不靠谱,携带图法奔商;商末年,内史见商纣不靠谱,就带着图法奔周。

因此,包括夏、商,甚至更古老的官修史书,都藏于周王室。

公元前520年,周王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内斗。晋国参与进来,驱逐了王子朝。

公元前516年,在王位竞争中失败的王子朝,携带典籍,前去投奔晋的竞争对手楚。

运气不太好,当时,楚平王也刚刚去世,楚国也发生了王位之争。

混乱中,典籍没有被楚接收。

前505年,周王派来的人,将王子朝杀害。

珍贵图籍,就此下落不明···

这是上古时期史籍的一场空前浩劫!

300年后,上古史籍,有遭遇了两次极为密集的“两连击”。

秦始皇时期,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

其中,《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悉数被焚。

不久,项羽进入咸阳后,把秦藏的典籍也一把火烧了!

这些劫难中,同时遇到灭顶之灾的诸子百家,因为广泛藏于民间,因此,事后多能复原,但这些官修史籍,就难以复原了···

传统史家追溯的尽头

在连续的灭顶之灾后,司马迁可以说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史记》创作的。

耗尽几乎一生时间,走访各地的司马迁,终于基本复原了一些历史。

不过,司马迁明确确定年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对此前的历史,司马迁只能描述世系,谁谁谁当了王,做了什么事情,以及这些人物、事件的大致顺序、逻辑,但无法完整、清晰地这些事件究竟发生于哪一年。

其实,正如司马迁本人在《史记》中所说,他见过自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其中一些文献也有关于年代的记述。

但是,由于这些记述比较模糊,还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作为严谨的史家,他未敢直接采用。

因此,公元前841年,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明确纪年的开端。

至于后世史家,他们所见的上古资料很难比司马迁更多,就更难以传统手段往上追溯了。

现代追溯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研究的方法也多了起来。

比如:随着考古的陆续发掘,青铜器铭文、甲骨文资料越来越多;又比如:随着天文学的进步,古代史料中关于彗星、日食等天文现像的记载,也暗示着可能可以推算的年份;再比如:随着碳-14测年技术的成熟,从考古物品中推算年份的技术也越发准确。

于是,现代历史学家开始采用多学科手段,希望能弥补“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遗憾。

1996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上古历史。

通过多学科研究,该工程把明确纪年往前推到了前1147年,上溯到了商代武丁时期。而对此前的历代世系,也作了大致推算。

当然,该工程的成果,至今仍充满讨论和争议。

个人相信:不论这些争议是基于纯粹的科学讨论,还是源于西方偏见,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完善,通过多学科研究,进一步清晰解读上古历史,都是可以做到的。

既然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那么,他总会留下可供发现的线索。

他既不会因吹捧而无中生有,也不会因质疑而被遗忘。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能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地了解那些我们祖先的事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