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洛阳南部屏障,隋末李密命丧于此
河南省有很多知名度非常高的山,最有名的自然就是嵩山了。除嵩山之外,你还知道河南有哪些名山?对名字略显奇怪的熊耳山有没有印象?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熊耳山。
河南省的地势综合来说,东低西高。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部地势就比较复杂了。黄河是山西省和陕西省的界河,但在风陵渡来了个大转折。黄河北岸是山西省南部的中条山,南岸是西南东北走向的崤山,崤山东南就是熊耳山。
熊耳山是秦岭山系之一,大致起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向东北延伸至洛阳市的伊川县,长约150公里。最高峰是位于洛宁县的全宝山,海拔约2103米。熊耳山的得名是因为这座山有双峰并峙,远远望去像是一头大熊的两只耳朵,故名。
熊耳山的南边是伏牛山,伏牛山以东还有外方山。这些山地构成了河南省西部的高起之势,加上黄河穿中条山与崤山而过,这里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元朝之前,我国的大一统王朝及北方大型王朝,要么定都长安(西安),要么定都洛阳,要么定都洛阳以东的开封。崤山与中条山夹河而带两都,似乎比熊耳山受到的战略关注度更高一些。不过,即使如此,熊耳山依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西安和洛阳是中原两大国都,从防守角度看来,西安有秦岭的屏障,蜀中之敌要取长安,困难是非常大的,可参考诸葛亮拒绝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熊耳山对长安的防御作用不是很大,重点是作为洛阳的屏障。豫西有三山,从北往南分别是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熊耳山卡在中间位置。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上有两条鼎鼎大名的河流,恰恰围着熊耳山而出。洛阳别称伊洛,这其实是两条河流。洛河出自秦岭以南的渭南段,然后在群山环抱中从西向东流淌,穿熊耳山北麓至洛阳。伊河发源于熊耳山的南麓,在偃师与洛河相汇,称伊洛河,然后经巩义流入黄河。秦朝有个著名的三川郡,三川之名就来源于(黄)河、 伊河、洛河。
在相当程度上,洛河和伊河可以说是洛阳的母亲河,对于洛阳的意义非常大。二河不仅给洛阳的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还对洛阳的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理,夹在二河之间的熊耳山,北控洛河,南控伊河。如果熊耳山为洛阳之敌所据,可以轻松的断掉洛河和伊河,给洛阳带来巨大麻烦。
拿蜀汉为例。蜀汉最强大时,曾攻克位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的十堰地区(古称上庸诸郡)。蜀军控制上庸,要攻中原,可以避免走秦岭子午谷等险道,直接出南阳盆地,沿着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以东的平原地区向北挺进。蜀军如果能杀到嵩山脚下,北边就是洛阳城了。
洛阳号称小关中,背(黄河)面(诸山),面对北上客战的蜀军,还是有很大回旋余地的。前提是熊耳山必须掌握在魏军手上,至少可以保证洛河与伊河的安全。魏军守住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就能与关中保持畅通,互为犄角之势。只要魏军守住三山,就能对顿于嵩山脚下的蜀军侧翼造成威胁。如果蜀军攻克熊耳山,先不说能断伊洛之水,直接从二河的河谷向东进军,洛阳西线也就无险可守了。
隋朝末年,世人皆传将由李姓坐江山,当时最受人认可的李姓,还不是唐高祖李渊,而是魏王李密。但李密志大才疏,把一手王炸打得稀巴烂,最终狼狈逃入关中投降李渊,权作落脚。李密不甘心臣服,打算回到东方再打江山。李渊要召李密回长安,李密穿女装东逃,唐将盛彦师受命追杀李密。
熊耳山不是从关中逃向洛阳的最便捷通道,但李密经常使诈,盛彦师猜透了他的心思,埋伏在熊耳山以南的要道。弓手伏于山路两侧,刀枪之阵埋伏在溪谷两侧。李密果然走这条山路,结果被盛彦师半渡而击,命丧黄泉,一代枭雄李密和一代名将王伯当至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