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三次思想转变:儒、法、道,在人生不同时期的运用

前 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家学问都各有其理论根基,都各有其适合生长、发展条件,都各有其长处缺点。如果一昧坚持用某种学说来求学、处世、从政,恐难有大成。而能将儒、法、道,三家学说相融合,并贯穿一生,立“三不朽”之功,唯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步入官场,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为官34年,官到总督,在风雨飘摇的晚清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倡导洋务运动,维护了摇摇欲坠的满清统治,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位列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其他三位晚清名臣之首。

“文正一生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要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面办理团练军务,又变而申韩。……咸丰七年,在江西军中丁外艰,闻讣奏报后,即奔丧回籍,朝议颇不为然。……此次出山后,一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欧阳兆熊先生这段话,对曾国藩一生思想的转弯的评价是堪“精当”二字。曾国藩在提升自己的道路上,并非一昧纯守儒家理学之言,而是兼用法家申韩之术,道家柔顺学说。

一、曾国藩思想上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成为程朱理学思想拥护者

曾国藩出身耕读之家,自然想“学而优则仕”,苦读《四书》《五经》,“学得一身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正是儒家的坚持和永不放弃思想,支撑着他参加了七次科教考试才考中。

特别是曾国藩到京师致仕任翰林以来,从醉心于诗词歌赋转向汉代学术,博览乾嘉时代的汉学大家之作。进而,师从理学大师唐鉴,研读程朱理学,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且身体力行之。

道光皇帝力导程朱理学,“读程朱的书,听程朱的话,按程朱的要求做”,是道光对官员的要求。曾国藩本就信奉理学,以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静心”“慎独”要求自己,并非以此为谋官的手段。

第二次转变,成为法家思想的践行者

曾国藩从中进士到正式出任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副部长),十二年时间从科员到副部级,除了道光对他的赏识提拔之外,也源自他学习程朱理学,对自己心性的修炼。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席卷东南。朝廷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平定湖南“匪患”。当时湖南社会动乱,民心浮动。

“湖南会匪之多,人所共知。除天地会外,又有所谓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名目繁多,往往成群结党,啸聚山林。”

这段文字可谓是对当时湖南局势最为形势的描述。曾国藩面对这种情况,思想从程朱理学转向了申韩法学,信奉“乱世当用重典”。申韩,就是申不害和韩非子,他们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用严峻刑法来管理百姓。

曾国藩用就地正法、游街示众等严苛刑法,确实在短时间了平定了匪患,长沙实现了暂时平安,但也给自己种下了“曾剃头”的恶名。

第三次转变,成为道家思想的笃行者

曾国藩对治理匪患实行严峻刑法,对治理下属和处理同级关系上也是从严的。对并不隶属于他管理的绿营要求按他的规定,同湘勇一样操练;对不合作的长沙官员朝廷参劾,比如参劾清德、陈启迈、恽光宸等。

曾国藩的种种行为招致了绿营官兵的愤恨,士兵甚至冲进他的衙门,扬言要杀他;长沙官场对他也是处处不配合,处处掣肘,就连他战败都不开门,恨不得他战死。咸丰七年,曾国藩父亲病逝,借此机会,回了老家奔丧。

在老家,在清白的月色下,总有一个人负手望天沉思,这就是曾国藩,他在反思,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却众叛亲离;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公,却怨恨四起。道家的黄老学说给了他答案:一是过于严厉,二是过于逞强。道家还给了他方法,一是讲究顺其自然,二讲究以柔克刚。

咸丰八年,曾国藩复出,从此心性大变,对人和善,多有赞誉。而且信奉道家的“功成弗居”,平定太国天国之后,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得以善终。

二、三次思想转变的意义

平步青云

汉武帝之时,罢黜先秦百家学说,独尊儒术一家。儒家学说成为学问之中的至尊,无论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教化百姓,还是考核选拨官员,都是以儒家的道德学说为标准。

曾国藩的第一次思想转变让他得到在仕途平步青云。曾国藩出身普通,而且资质平庸,曾家也没什么人脉根基;他能十二年时间做到副部长官员不能不说得益于他的思想转变。

建立湘军

曾国藩到湖南出任团练大臣,除了一纸调令,没有任何资助,而湖南的军队完全是由湖广总督指挥,湖南巡抚指挥,水陆提督衙门指挥。

曾国藩要平定匪患,只有组建自己的部队,他参照明朝戚继光的建制,组建了一支完全由自己节制指挥的地方武装部队—湘军。从朱程理学转为申韩法学,为他迅速打开局面,平安匪患,保一方平安着实立下了不少大功。

成为“中兴之臣”

曾国藩的第三次转变,从信奉申韩学说到转向道家黄老学说,此后时时处处以此为主旨,于同治三年收复南京,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天下第一功。

攻下南京后,曾国藩手握重兵,掌控了东南时局,控制了满清半壁江山,成了清廷顾忌。曾国藩不居大功,功成身退,主动上折要求裁撤湘军,这一“英雄自剪羽翼”之举,消除了皇帝对他的疑虑,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位列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其他三位晚清名臣之首。

三、三家学说之长短

朱程理学、申韩法学、黄老学说,三家学说各有长短,都各有其立论的基础,各有其生长的土壤,各有其忠实信奉者,也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朱程理学,讲究静心修身,讲规矩礼节,考虑事情周全,行文办事一板一眼,规规矩矩,但有时候难免显得有些迂腐而效率低下。申韩法学,以治理为目的,信奉严峻刑法治理百姓,特点是效率高,但有些不够人性久,易招致诟病。黄老学说,道家思想,以无为而治称于世,讲究生性逍遥,不喜拘束,但难以凝聚人心成其大事。

故,各家学说都有长有短,不能一昧信奉某种学说而不知变通。我们在具体的运用上,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实际情况相应采取措施,这样方能于世有益,于事也有益。

后 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先秦对汉这时期便有百家之说,两千余年来流传不衰,浇灌着中华民族的品格,丰富着中国人的智慧。曾国藩一生追求精神上的修炼,但又并非纯守一家学说信奉一家之言,而是整合儒、法、道三家学说于一体,所以本文以他为例,分别讲述儒、法、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运用。浅陋之言,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 《曾国藩》,唐浩明著

2. 《曾国藩传》,张宏杰著

3.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冯唐著

4.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刘广京著

来自: hyxz_ljf > 《哲学》

(0)

相关推荐

  • 中国近世千年思想家(自宋以来)

    原创:文章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历史上有一类人总是受到后人尊敬的,他们或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他们或提出超出时代的思想,照亮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他们的思想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步伐. 在中国历 ...

  • 明清理学的发展比较:清朝取代明朝,实是中国不幸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碍了中国发展,进步还是退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明清理学发展来看,却可以管中窥豹. 所谓理学,中心观念是"理",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南宋时期,理 ...

  • 《最动人的中国史》之第四十四章:宋代理学的来龙去脉

    宋朝的国势,虽然是十分衰弱,但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宋朝却占着一个很重要的时代.汉亡之后,顿然失势的儒家学说,因为融化了许多佛家和道家哲学的成分在里面,在宋时产生了一种新学派出来,创立理学,重新巩固其已经 ...

  •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2021-04-04 01:09:38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属于仲春到暮春之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q ...

  • 芒种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家智慧

    作者 :儒风君 芒种节气,播种与收获并行,喜悦与汗水交织. 收与种之间,蕴含着儒释道三家的大智慧. 1 儒·把握时机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也是衔接耕种与收获的,最重要的节气. 民谚有言 ...

  •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 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 ...

  • 明日端午:中国人三种情怀,儒释道三家智慧

    来源:儒风大家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所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人们在这天划龙舟.吃粽子.熏艾草,这些习俗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

  • 端午:中国人三种情怀,儒释道三家智慧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端午是健康和长寿,无祸才能安康. 点上方绿标收听[国学经典] 主讲:国文 片尾曲:和你一样 农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节最晚定 ...

  • 今日端午:中国人三种情怀,儒释道三家智慧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李小托 一个一个原创故事,在慵懒休闲 简单富足中享受生活 47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儒风大家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

  • 资治通鉴:儒法道、读史悟道与武士道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7-01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文皇帝十年 前170年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 ...

  • 三分钟明白:儒、道 、佛三家文化

    ▌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 ...

  • 【西山十戾·狐】二、儒法道之争,重现同治年间的权力江湖

    辛酉政变以后,慈禧位列大清国权力巅峰的第二把交椅.回到北京后的慈禧,通过学习<治平宝鉴>,算是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那到这里就有个问题了,该用哪种思想治国?毫无疑问,肯定要玩法家.自秦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