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华吉:防控非洲猪瘟要三管齐下

编者按
日前,应对非洲猪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常态化防控新要求,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印发了《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明确了12项强化措施。的确,只有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疫病防控,才能做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抗非”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再次强调防控非洲猪瘟疫情要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方面入手,旨在让养猪人对非洲猪瘟技术措施与防控思路有更深刻的了解,让养猪场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防控。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入侵以来,我国养猪业遭受重创。在与非洲猪瘟的抗争中,各路专家大显身手,提出了不同的思路、策略、方案和方法,养猪人受益良多,但也有些观点和做法失之偏颇。

任何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一定是由于同时存在以下三个因素:存在某个不断排放病毒的源头(传染源),存在搭载和散播病毒的工具和路径(传播途径),伺机接近其“猎物”即一个易感的群体(易感动物)。从理论上讲,我们只要管控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阻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如果三个方面都做好了,疫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净化。

一、关“水龙头”:掐住病毒之源,控制病毒增量

防控新冠肺炎的成功“秘诀”就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实际上就是有效控制了传染源。

非洲猪瘟病毒的源头在哪里?主要是受感染猪及其污染产品,特别是正在暴发非洲猪瘟疫情的猪场及其流出的病死猪、屠宰场、鲜肉铺,还有污染的水源、车辆、工具、衣靴等。所以猪场要及时了解周边的疫情动态,实时监测猪场内外环境,正确处置进场的人、车、物、猪等。

要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建立生猪身份识别和运输可追溯体系,一旦发现疫情,方便溯源除根。

第二,实行区域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命运与共;

第三,建立检测实验室,监测风险源,掌握病原踪迹,走在疫情前面;

第四,定期监测屠宰厂和冻肉库等高风险场所,销毁或熟化带毒猪肉;

第五,合理规划布局活畜交易市场、屠宰场、病死猪处理厂,确保种猪场和规模化猪场周围的生物安全。

二、降低“病毒载量”:切断病毒之“腿”,消减病毒存量

有人说,非洲猪瘟防不胜防,生物安全百密一疏,所以生物安全没有意义。尽管生物安全很难做到滴水不漏,但它仍然是最基础、最有效的疫病防控手段。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生物安全手段,消除或降低猪场内外环境以及猪舍内的病毒载量。在生物安全手段上,不仅要考虑其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灭杀效率,还要兼顾其对人和猪的安全性。

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从硬件到软件,建立严密的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在不相信任何人的前提下规划和设计,在依靠所有人的前提下运营和执行;

第二,首选物理方法(隔离、冲洗、高温、辐照等),化学和生物方法次之;

第三,对于人和动物,一定要选用安全、无毒或微毒的消毒剂,千万不要破坏皮肤和黏膜屏障;

第四,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点,采取针对性的病毒杀灭和消减手段;

第五,要经常评估洗、消、烘的实际效果,并不断优化生物安全流程。

三、提升“酒量”:内外兼修,提高猪只耐受性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酒桌上喝下同样多的酒,酒量不一样的人表现大不相同,有的人已经酩酊大醉,有的人却谈笑自如。要想不喝醉,最好是不喝酒,如果必须喝,那就要控制总量,要想占据主动,就得练酒量。这个“酒量理论”同样适合于非洲猪瘟防控。有人说,提高猪只抵抗力对于防控非洲猪瘟是个“伪命题”,因为几乎所有品种和不同阶段的猪只对非洲猪瘟病毒都是易感的。实际上,任何病原引起感染和发病都有一个最低剂量,这就是“感染阈值”。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采取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把病毒载量降低至感染阈值以下,猪群会被感染吗?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对超过感染阈值的病毒,不同健康度的猪群会有迥然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何提升猪只的“酒量”呢?最便捷的途径当然是用疫苗“脱敏”,在当前尚无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营造符合动物福利和健康养殖的舒适环境,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第二,提供清洁的日粮和均衡的营养;

第三,选用发酵饲料、酸化剂、中药及其提取或发酵产物等促进免疫平衡、肠道健康和黏膜免疫;

第四,做好基础病免疫防控,及时淘汰病弱猪,减少疫病的突破口和引爆点;

第五,慎用不靠谱的“2ml关键技术”,特别是种猪;

第六,创新育种模式,选育抗逆性较强的品种或品系。

猪场的防控战略和战术都应当着眼于上述三个环节,要三手抓,三手都要硬,三管齐下,系统防控,不可偏废。事实上,成功预防或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猪场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或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不同规模猪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优先次序,比如集团公司要特别注重源头控制,而小型猪场则要把饲养管理做到极致。

 第1期“抗非大家谈” ▼

【1】仇华吉:非洲猪瘟是一种可管理的疫病

【2】余旭平:非洲猪瘟可防可控,生物安全:让非洲猪瘟病毒遇不到猪

【3】高远飞:用“铁桶模式”提高抗击非洲猪瘟的可靠性

【4】郭廷俊:防控非洲猪瘟要重视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5】樊福好:非洲猪瘟检测瓶颈之核酸提取与纯化

【6】韩春光:防控非洲猪瘟的几点体会和对行业的见解

【7】曹松嵘:临床防控非瘟需注重细节和化繁为简

【8】何启盖:要科学防控非洲猪瘟

【9】王爱勇:防控非洲猪瘟需要系统思维

【10】游启雄:保猪净化,有道可寻

【11】邵国青:非洲猪瘟发生一周年自问自答

【12】范卫彬:操作不规范是非洲猪瘟防控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13】唐红宾:“善待猪,提供生理舒适度、原料清洁度和营养均衡度,降低非瘟感染概率”

【14】刘自逵:疫苗与中草药搭配有利于更好地防控非洲猪瘟

【15】赵普刚:搞定非洲猪瘟要有系统化的防控方案

【16】区伟波:凡病不治疗

第2期“抗非大家谈” ▼

【1】郭廷俊:养猪实战派:巧妙解决冬季北方猪场保温与通风矛盾!

【2】吴荣杰:认清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特征,抓住关键,务求实效

【3】仇华吉: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猪场如何打赢抗非战争?

【4】陈芳洲:非洲猪瘟精准清除成功案例分析

【5】周海鲁:我们是如何抗非的?

【6】吴家强:把控非洲猪瘟防控关键点,重构猪场生猪安全体系

【7】李金龙:十六字箴言 论非洲猪瘟防控策略之精准清除方案成败

【8】赵宝凯 于学武:御敌于外、截病于初,非洲猪瘟可防可控

【9】陈俭:在云南防非(上)

【10】吴荣杰:非洲猪瘟凭眼观超早期识别与预防性淘汰技术探讨

【11】曹松嵘:用消毒池替代猪舍门口的消毒盆——细节决定成败

【12】邵国青:该抓“牛鼻子”了——猪场复养成功的关键所在

【13】刘从敏:猪场生物安全文化建立之我见

【14】郑全:中药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估标准探讨

【15】付学平:非洲猪瘟后猪场成功复养之道

【16】苏志鹏:规模化猪场复养关键点剖析

第3期“抗非大家谈” ▼

【1】杨耀智:从技术角度看集团化养猪企业在非洲猪瘟背景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刘立茂:过去的兽医实践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启示

【3】张文火:非洲猪瘟背景下现代化猪舍设备系统的选择

【4】郭廷俊:不太“怕”非洲猪瘟的阳光猪舍养猪模式

【5】王长年 赵俊娜:非瘟防控,岂容“烽火戏诸侯”?——浅谈PCR实验室环境污染的监控措施及规范化操作流程

【6】赵宝凯 李洪宇:抗非檄文

【7】潘飞: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猪场规划设计

【8】赵宝凯  耿健:非洲猪瘟背景下售猪生物安全管理

【9】余旭平:生物安全是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意志!再谈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

【10】区伟波:疫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11】范卫彬:使用酸化剂防控非洲猪瘟存在哪些误区?

【12】王帅彪:非洲猪瘟下猪场的生存哲学——巴西净化非洲猪瘟给我们的启示

【13】付学平:新冠肺炎防控经验对我国净化非洲猪瘟的启示

【14】仇华吉:非洲猪瘟防控之“道”

【15】陈家锃:过度检测,适得其反——检测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科学应用

【16】邵国青: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复养——做决策要考虑哪些深层次因素?

第4期“抗非大家谈” ▼

【1】白挨泉:临床兽医专家对非洲猪瘟的再认识

【2】刘朋昌:猪场常见的非洲猪瘟防控漏洞(上)

【3】张国栋:非瘟背景下的养殖理念

【4】余旭平:非洲猪瘟精准清除与新冠肺炎国内防控方案的对比

【5】唐朝:从非洲猪瘟到新冠病毒,那些不得不说的事(上)

【6】游启雄:非洲猪瘟常态化呼唤系统思维

【7】夏天: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猪群健康管理

【8】付学平 王琦:鸡西三德牧业考察报告——被非瘟“遗忘”的角落

【9】刘向东:非洲猪瘟背景下的养猪文化建设与制度保障

【10】孙元:非洲猪瘟背景下的中小规模养猪场生存之道

【11】罗小锋:猪场常见生物安全问题

【12】邵国青:最高水平的管理态度 使猪场立于不败之地

【13】解伟涛:浅谈非洲猪瘟防控常见误区

【14】唐朝:从非洲猪瘟到新冠肺炎(中)对抗病毒的策略选择

好文章,点个在看再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