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郭子仪祠的变迁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郭子仪祠的变迁
作者 闫广勤
在华州城东关东罗村,有一座年代久远,饱经风霜的建筑,这就是郭子仪祠。东关在唐、宋时,为华州城内东北角。相传,这个地方为郭子仪平定周智光之乱时,周智光被擒之处。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郭子仪起兵讨伐割据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华州的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周智光部下迫于大军压境,在此处捉住周智光并将其斩首来献。后来,华州百姓为怀念郭子仪,在周智光被擒处之侧,祭祀郭子仪。
华州东关郭子仪祠现状 宋朝峰摄
北宋初,华州城内有一座韩建祠。韩建是唐朝末年的镇国节度使兼华州刺史,辖同州、华州,割据一方,参与军阀混战。他曾挟持唐昭宗到华州达两年之久,阴谋挟天子以令诸侯。韩建后降于大军阀朱温,在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朝时,又曾任宰相。
华州东关郭子仪祠现状 宋朝峰摄
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崔辅任华州知州。他上任后,发现郭子仪故乡没有郭子仪祠,却为唐朝叛臣韩建立庙,还有为韩建歌功颂德的石碑,不禁大为气愤,认为这是“忠义之晦而叛逆之昭”。遂令毁去韩建画像及碑,于州城东北角,即唐时华州百姓祭祀郭子仪之处建起了郭子仪祠。祠建成后,崔辅上奏朝廷,得到宋仁宗的赞扬并予以批准。崔辅以后的第四任华州知州赵刚上任,对崔辅的建祠之举深为敬佩,并请太原府佥署观察判官王彰撰写了《唐尚父汾阳忠武王碑记》。碑文追叙了郭子仪的业绩,歌颂其功德,记述了郭子仪祠的建造过程。嘉祐六年(1061年),赵刚派人将其碑文楷书勒石,立于郭子仪祠院内。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即公元1556年1月,华州发生8级大地震,郭子仪祠被毁,王彰撰文的石碑也断为两截。震后的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华州知州朱茹修复了郭子仪祠。隆庆元年(1567年),在陕西布政使甘茹的督促下,北宋石碑也在断碑上重新镌刻,再予树立。

嵌于东墙内的郭子仪碑 宋朝峰摄

清朝时的文献记载,郭子仪祠还有两个旌功坊。一为门坊,上题“诚孚中外,威振华夷”;一为路坊,上题“功盖天下,再造唐室”。清同治元年(1862年),华州发生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华州境内的官署、庙宇、民居等建筑物在战火中几乎破坏殆尽,郭子仪祠及旌功坊也全部被毁。

华州东关郭子仪祠现状 宋朝峰摄

战斗结束后,郭子仪祠于原址处再次修复,年代不详。路坊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重建后的郭子仪祠坐北朝南,位于官道北侧,有上殿三间,前殿三间。上殿内塑有郭子仪像,北宋王彰撰文的石碑则立于院内东旁。重建的路坊,俗称“郭子仪牌楼”,位于祠前东侧,横跨东西向官道,正面向西。牌楼宽约七八米,高约五六米,四柱三间,歇山顶,八角翘起,檐下斗拱排列,除四柱下方为石礅及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筒瓦外,全部为木制。牌楼右面一间横额题“功盖天下”,左面一间横额题“再造唐室”,当中一间横额题“敕建唐汾阳王祠”。横额全部为蓝底金字。这个牌楼建成后,一直是华州人的骄傲,民间素有各级官员到此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说。

华州东关郭子仪祠现状 宋朝峰摄

民国时,官道改建为公路,路北的祠和横跨公路的牌楼,仍屹立在原处,迎接东来西往的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郭子仪祠及牌楼作为文物受到保护。但在“文命”中,却受到很大破坏。
民国时期的郭子仪牌楼 自民国华县志
牌楼于1966年被拆,上殿因年久失修而倾颓,前殿也很破败。北宋王彰撰文的郭子仪石碑因当地群众将其嵌于前殿东山墙内而得以保存下来。郭子仪碑高2.7米,宽1.5米,厚0.36米,字迹还非常清晰。1978年,郭子仪祠前殿、石碑被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嵌于东墙内的郭子仪碑 阴面 宋朝峰摄

1994年,华县人民政府重修郭子仪牌楼,郭子仪后裔、旅居台湾的华县人郭振武慷慨捐资助修。修复的郭子仪牌楼移建于新城之南,高13米,宽20米,参照原样而建,但比原牌楼更加壮观宏伟,现已成华州区标志性建筑。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大将郭子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