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儿防老”说起

以前我写过一篇《我们不要棍棒底下的孝子》。
我非常奇怪古人的观念,为什么要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呢?难道就因为需要一个孝子,就鼓励对孩子棍棒相加?难道我们养育孩子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孝子?这样的父母不是太自私了吗?
当然,想一想也理解古人的自私,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如果一个年岁大的老人,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自食其力,又没有养老金,那就只能依靠儿孙孝顺,否则可能就会流浪乞讨,甚至于饿死街头了。
但是,现在对于相当多的家庭来说,即使自己老了,可能会去养老院,这比子女的孝顺更可靠(个别除外),只要你有足够的积蓄。当然,我们老了还有精神需求,需要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不管怎样,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到位,个人老了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那么,“养儿防老”还有现代意义吗?
有一个电视剧,里面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对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你养来养去还不是为了自己,那叫交换。”
他的意思是,既然养儿为防老,那这不过是一笔交易,或者是一项投资。不过是有风险的投资,因为你不能保证儿子将来是否孝顺。
但是,这句话说得太狠了,虽然说养儿防老,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母爱就不伟大,因为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用交易的方式去对待子女,只要子女需要,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为子女做出牺牲。
但是,“养儿防老”透露出来的,确实有着与现代家庭教育观念不相符合的一面。因为,太多的家长把子女看作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家长经常说的是类似这样的话:
“你这么不听话,我真是白养你了”。
“你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工作,心里还有父母吗?”
“如果你连这个都做不到,我还养你干什么?”
虽然,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养育子女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想明白,或者也想不明白。
想不明白当然不影响父母对孩子好,也不代表不会养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这个问题却会成为我们做出选择的重要砝码。
有些人经常会对别人家的情况发表看法,比如:你看某某家的孩子,优秀又能怎样?出国定居了,几年都不回来一次,这儿子算是白养了,还不是和没儿子一样吗?
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可能越是优秀,将来工作生活的地方距离父母越远。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反而是那个不优秀的,会在父母跟前尽孝更多。
但是,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到底是为了养老,或者让孩子更方便孝顺我们?还是为了孩子自己将来能生活得更好呢?如果两者一致,那自然是皆大欢喜,那如果让我们选择其一呢?
每个人自然有各自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用是否自私来评判父母,事实上,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优秀,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将来过得更好,否则,在培养孩子问题上,也就没有这么多烦恼了。
有些优秀的孩子很孝顺,但是有些看起来似乎不那么很孝顺的孩子,就真的不是好孩子吗?就像有些科学家,因为国内科研条件的原因,为了自己的科研事业,选择了出国深造,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这样的科学家就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也可能孩子的境界更高远,这远远不是一个简单地用孝顺来评判个人品质德行的问题。
我们永远也不会否定孝顺老人是美德,学校、老师和家长也一定会将孝敬父母长辈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只是,我们需要注意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孩子终究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经由我们而来,我们只需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让他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可以为国家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其他的,尊重孩子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