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临帖目的
我的书法老师于钟华先生一直秉持一种观点:“书法”之“法”是一个确定的具体存在,各种的法帖只是这种法的运用结果,而不是法本身。通过结果可以一定程度上溯出部分的法,但无法溯源出全部的法或者说法的核心。
重点是后面,——正确的临帖是在得法之后进行的验证与练习,临帖的最终目的是“出帖自成”。
那天在听歌,一首经典多少人翻唱。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临帖。我一直不太接受临帖的“惟肖论”,就像《青藏高原》韩红唱得再好也无法阻止人们拿李娜版做参照标准。但没关系,她还有自己的《喜马拉雅》、《天路》。反倒是那些一味追求模仿原唱的,就算是再像也鲜有出头者。原因无他,时尚的说法就是——他们始终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他们没有自我……
临帖的本质是要通过正确之法来习得一种生成法帖书风的书写状态。这种状态基本包括笔画的斜度曲度,粗细变化,墨色浓淡,结体习惯,行气布白等。一旦掌握,你会在一种自然的律动节奏、书写习惯下生成如法帖般的文字,哪怕所书非帖。这就到达了创作的阶段。
之所以不去苛求“惟肖”,是因为就客观条件而言,你手指的长度、力度、幅度,以及你全身的细节特征一定有别于原作者。“惟肖”不是不能实现,只是代价是损失掉你部分书写的自然性。这与“书者如也(如其人)”的追求相悖,得不偿失。
我很欣赏一些歌手,他们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了原作,生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作”。比如邓丽君原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翻唱再创作的就有齐秦版、方大同版、杨坤版、李健版,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演绎。
高级的临帖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曾伫立于圆明园的“兰亭八柱”就是其代表,各位大家有各位大家笔下的《兰亭序》。
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知道费劲儿地勾勒描摹那不是临帖,而是瞎耽误工夫,但却是我最初自行临帖的真切感受。自然流畅的律动,——根本就不知道。
所以,学新东西,但凡能找老师,一定要找,不要自学。……你是门外汉,自己琢磨一小时,不及老师指点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