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与腔隙性脑梗死
在头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或MRI(核磁共振成像)的报告中会经常见到:腔隙性脑梗塞与腔隙性脑梗死。在这里解读一下其来龙去脉。#谣零零计划#
一、塞
四周都能被封/堵住时念:sāi,四周至少有一面不能被封/堵住时念:sè,边界上险要地方念:sài。
因为血管相当于水管,把水管的水堵住得用“sāi子”,不论是木头还是其它东西。那么血管的血流不过去了,就是里面有东西“sāi住”了。梗,是“阻”的含义。
二、血栓形成、栓塞、梗塞
现代西医早些年研究发现,血液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血栓,称之为:血栓形成。形成的血栓堵塞血管,造成远端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出现远端供血区域的器官或组织细胞等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表现为功能异常或消失。后来又发现,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或血管壁上的血栓会脱落,或大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可以碎裂成小的血栓,随着血流流到细的血管处并堵塞在那里,把这样形成的叫:栓塞。后来逐渐知道了还会发生: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癌栓(塞)等。现在又进一步研究明白,很多血管血栓形成不是血液本身的问题,而是血管壁的问题,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前层因”当中以动脉斑块形成为最多,又发现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前层因”以血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重要因素,当然有的血栓形成是血液因素,也有的是血管之外的因素,比如血管受压。所以导致血管远端血液过不去的因素就分为三大方面:血管内(血液)因素,血管壁因素,血管外因素。在头颅CT发明后,在片子上是不能区分是血栓形成,还是栓塞的,故统称为:梗塞。
三、梗塞、梗死、软化灶
发生梗塞之后,这根血管所供应的那一片组织细胞约在6小时后会发生死亡。组织细胞发生死亡后,称之为:梗死。所以:梗塞和梗死是有差别的。梗塞发生后6小时内不能称之为梗死。梗塞是从病症的成因的角度说的,梗死是从梗塞造成的后果角度说的。发生梗塞后的一定时间内,梗塞解除了,其所供应的区域的组织细胞就不会发生死亡;已经梗死了,即使血管再通了,死亡的组织细胞也不会再恢复正常了。如果死亡的组织细胞不能被吸收,就被软化和被包裹,形成:软化灶。
所以,先有梗塞,后有梗死,再有软化灶。但是有梗塞,不一定发生梗死,有梗死也不一定有软化灶,因为小面积的坏死的组织细胞可以被完全吸收的。
身体里只要有血管通行的地方就可能会发生梗塞或梗死。发生在脑部称之为:脑梗塞、脑梗死;发生在肺部称之为:肺梗塞、肺梗死;发生在心脏称之为:心肌梗塞、心肌梗死。
四、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死
因为血管有粗细,梗塞粗的血管,缺血的地方就大;梗塞细的血管,缺血的地方小。故根据缺血的地方大小,出来了相应的名词:大面积脑梗死,小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是“小”的意思,究竟多小叫腔隙呢?专家们规定了,直径小于等于2厘米的范围。因为血管供应的范围是立体的,这直径相当于球体或近似球体的直径。
所以,腔隙性脑梗塞是:脑血管被堵在其所供应的区域的面积/体积的直径小于等于2厘米的位置。腔隙性脑梗死是:血管被堵塞后发生脑组织细胞坏死区域的直径小于等于 2厘米。腔隙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基本不会遗留后遗症,甚至有很多人没有症状出现,只有在做头颅CT检查时能被发现。
现在多这样解释:“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的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其实不管在脑的哪个部位,也不仅限于血管壁发生病变引起的。组织细胞没有死亡之前不叫梗死!
五、诸多相关的名词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卒中(念:cùzhòng)是:“卒(猝)然中(zhòng)风”的简称。中医教科书中说:“中风一名卒中”。是不正确的!卒中是“中风”的子辈。中风的内涵非常广,看下图。
卒中根据不同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有相应的诸多名词。
脑卒中是“脑卒然中风”的简称,严重的会导致:中枢性瘫痪。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后者也叫:脑溢血、脑出血。脑卒中还可以根据速度分为:脑卒中和脑缓中。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血液因素的、血管因素的、血管外因素的,这三类因素常被人们简单地分为两类:血栓形成和栓塞,这样就丢了内容了。
TIA:是“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英文缩写。这“一过性”是以24小时为标准的。
脑缺血灶:是血管管腔变狭窄后致使远端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细胞有缺血(缺氧)在CT或核磁上的影像学表现。
与卒中、梗塞、梗死相关的诸多名词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如下示意简图1、2。
示意简图1
示意简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