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杀是因为他做错了这三件事!
在上篇文章里,我讲到了两个很多人对年羹尧的错误认知:第一,年羹尧并非一直是武将,而是一开始是文官,后来才转为武将的,他还凭借着自己在政治、军事上的出色才能,成为了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封疆大吏,而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皇帝并没有从中起到什么帮助作用。
第二,在康熙年间,年羹尧虽然和雍正有主属关系、也是雍正的大舅子,但是这个是被制度、形势拉到一起的,并不是双方的自愿结合,因此他和雍正的关系并不亲密,甚至都没见过几面。
只是在雍正登基后,雍正下令从西北前线召回十四阿哥胤禵,并将前线相关事务交给了年羹尧接管,表现出了对年羹尧的信任,这两个人才算是有了比较深的交集。
为了让年羹尧能真正为己所用,成为自己的心腹大臣,雍正一上台就开始不断地封赏年羹尧及其家人。
年羹尧
雍正元年(1723)二月,年羹尧加二等轻车都尉(爵位中的第六等);一个月后,又加太保衔;没过几天,再封三等公(爵位中的第一等)。
短短几个月,年羹尧从官僚阶级一跃成为了贵族阶级。如果只有官职的话,那只能算是官僚阶级,无论你的官做得有多大,那也不是你自己的,总有一天你会退下来,那么这个官位就不再是你的了。可是拥有爵位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不犯事儿,爵位可以终身保留,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子孙,成为王朝的贵族阶级。
如果把一个王朝比喻成一家公司,只有官职的话,无论职位多高,那你也只是一个给别人打工的。但是获得爵位后,就相当于你获得了这家公司的股份,成为股东了。
除了年羹尧本人外,年氏一家也都得到了封赏。雍正即位当月,就起用了年羹尧的长兄年希尧暂时代理广东巡抚;雍正元年(1723)正月,雍正将皇家的钱袋子——苏州织造兼浒墅关监督交给了年羹尧的妹夫;二月,册封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年羹尧的父亲——已经退休近二十年、八十多岁的年遐龄,也获得了加尚书虚衔。
大家可以看到,为了拉拢年羹尧,雍正皇帝真是下足了血本!
雍正皇帝
雍正之所以会大肆封赏年羹尧及其家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就是现实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让他必须要寻求年羹尧的帮助。
雍正即位后,当时位于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正在蠢蠢欲动,大有发动武装叛乱,从而割据青海、控制西藏之意。
和硕特部是蒙古族的一支,在明朝末年迁居青藏地区,之后建立和硕特汗国,控制了青海、西藏。清朝康熙年间,和硕特部归顺朝廷,并帮助清廷打击反对朝廷的准噶尔部,所以康熙皇帝一直对他们采取安抚笼络的政策,封其首领为亲王,其余部族首领也都各有爵位。
和硕特汗国
但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攻占拉萨,和硕特汗国灭亡。之后,康熙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进,最终赶走了准噶尔人。
战争胜利后,为了抑制蒙古人在西藏的势力,清廷并没有恢复和硕特部在西藏的统治,而是改以藏人治藏。另外,清廷还加封了罗卜藏丹津的侄子、亲清派的贵族察罕丹津为亲王,与罗卜藏丹津平起平坐,准备对和硕特部分而治之。
这就引起了罗卜藏丹津的强烈不满,于是他准备联合准噶尔部,发动反叛,割据青藏地区。
罗卜藏丹津的这些小动作,清廷都看在眼里,知道双方必有一战。而一旦开战,能够主持此次战役并获得胜利的,放眼朝中,除了在西南、西北边境经营多年的年羹尧之外,几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所以到雍正元年(1723)五月,雍正皇帝下旨,将西北边疆一切事务交给年羹尧办理,并下令云南的全省官员也要听命于年羹尧。年羹尧此时已是川陕总督,本来就掌握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加上云南,这就意味着大清整个西北、西南的半壁江山,都握在年羹尧的手中。可以说,雍正皇帝对年羹尧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
果然,到了八月份,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雍正得到消息后,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平叛。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年羹尧只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就击败了罗卜藏丹津主力,平定了叛乱,罗卜藏丹津本人只带着一百来号随从,侥幸逃到了新疆伊犁准噶尔部。
战争形势基本稳定后,年羹尧继续全面主持青海地区的军政善后工作,其指导思想就是要扩大清廷在西北地区的直接管辖范围,对甘肃、青海、西藏地区的蒙古部落势力进行严厉打压。
这次青海大捷让雍正皇帝欣喜若狂,作为即位以来的第一场军事大胜利,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稳固自己的皇位。
而他对年羹尧的这次表现也是相当满意,除了打了胜仗外,他觉得通过自己即位以来的一系列做法,他确信终于把这位“康熙朝老臣”转变成了“雍正朝新贵”,年羹尧已经成为了“自己人”。于是两个人的关系,也就进入了“甜蜜期”。
他下旨晋封年羹尧为一等公(异姓功臣爵位的最高等),封其父年遐龄为一等公,加太傅衔,甚至还在给年羹尧的信中对其“深情告白”:称呼年羹尧为自己的恩人,希望二人要做千古君臣相知的榜样,让后世的人羡慕得流口水!
雍正还不断给年羹尧各种物质赏赐,这些赏赐更多的可不是什么金银珠宝、土地房屋之类的,而是更能凸显私人感情的日常用品。比如有人给我进贡了新茶,我喝着挺好喝的,我拿一些给你,你也尝尝;最近我得到了几个玩具,挺好的,我留下一个,也给你一个。
雍正这么做可不是抠儿,而是他想要告诉年羹尧,我关心你的私人生活,我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能想到你,我希望与你分享我的喜悦与悲伤,除了君臣关系之外,我们还可以有良好的私人关系。能和皇帝有良好的私人关系,这是多少大臣想做而都做不到的事情。
另外,在这一时期,朝中的一切大事要事,哪怕与年羹尧该管辖的事务毫无关系,雍正都要私下与年羹尧商议,听取他的意见。
这个时候的“年大将军”位高权重,权倾朝野,深受雍正倚重,放眼朝中上下,已经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了。
雍正对年羹尧的过度优待,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反感。在雍正看来,这些人就是眼红、嫉妒,所以他并不在意。但是当其他两个同样深受雍正信任、被雍正视为左膀右臂的人,与年羹尧产生矛盾、表达对年羹尧的不满的时候,雍正恐怕就不能不重视起来了。
一个是隆科多。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在雍正即位之前就支持雍正,所以雍正对他很信任,继位后,任命他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官吏选拔事务。
隆科多
当时年羹尧总揽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四省军政要务,对四省官员的仕途有着很大的发言权。他不断以军功的名义,要求朝廷为他推荐的四省人员加官晋爵,每次都是直接开个名单秘奏给雍正,然后雍正以圣旨的形式下达给吏部,让吏部直接办理,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吏部本身的选官流程。
因为年羹尧每次推荐的官员实在是太多,吏部不得不为其专门另立一个档案,称之为“年选”,这几乎可以媲美当年平西王吴三桂的“西选”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雍正在这段时间里,经常就朝中事务询问年羹尧。而年羹尧也从来不知避讳,除了西部四省官员外,他还对中央和其他各省的官员的任用提出意见,雍正也经常会采纳,然后下旨,吏部也只能照办。
你想想,身为吏部尚书的隆科多能忍得了吗?而且,年羹尧对隆科多本人也不太看得起,觉得他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这自然也就引起了隆科多的强烈不满,他在雍正面前还能说年羹尧的好话吗?
另一个是怡亲王。怡亲王是康熙第十三子胤祥,他和雍正兄弟情深、关系特别好,雍正即位后,被封为怡亲王,总理户部,掌管天下赋税钱粮。
怡亲王胤祥
康熙中后期,因为官员贪腐、挪用而造成了国库严重的财政亏空。雍正登基后,在中央和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清缴国库亏空运动,这场运动的总指挥就是怡亲王,他查处了一大批官员,并且下令所有亏空官员如果不能按照规定期限弥补欠款,那么就地解职。为此,怡亲王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几乎是得罪了整个官场。
但是年羹尧以川陕三省官员之前在入藏作战中出力甚多,现下又正在与青海和硕特部备战的当口,查得太严,会动摇军心为由,恳求雍正免除川陕三省官员所欠国库的款项,并取消陕西亏空官员就地解职的处罚。
雍正同意了,不过,在怡亲王看来,这个口子一开,中央各部门、其他各省恐怕也都能找到特殊理由要求减免,那么清缴国库亏空运动还怎么进行下去呢?
之后,年羹尧还以战事需要为由,请求雍正准许他在西安及阿尔泰军前开捐纳,就是有钱人可以通过捐钱或协助运粮的方式获得官衔,其实就是卖官。雍正不仅同意了,还将捐纳的钱粮直接交给年羹尧作为军费,而本来这部分钱应该是由户部掌握的,这就使得户部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虽然年羹尧上述的做法确实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因工作与怡亲王产生了冲突也是不争的事实,由此怡亲王对年羹尧的做法也产生了不满。
雍正为此还不断做和事佬,试图调和年羹尧与怡亲王的关系,但是年羹尧从来不为所动。
年羹尧不仅与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怡亲王的关系没处好,而且他的一些做法也逐渐引起了雍正皇帝本人的不满。
第一,年羹尧对康熙第九子胤禟的态度。
康熙第九子胤禟参与了“九子夺嫡”,是八阿哥党的人。雍正即位之初,对八阿哥党的诸皇子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以军中不可无皇子为由,命令胤禟前往甘肃,后又随年羹尧前往西宁,其实就是被发配边疆了。
康熙皇帝第九子胤禟
雍正把胤禟这位政敌交给年羹尧看管,一是出于对年羹尧的信任,二是对他的考验,因为年羹尧是纳兰明珠的孙女婿,而胤禟也与明珠家族有联姻,所以二人很早就有交往,雍正借此想试探一下,年羹尧到底有没有与八阿哥党划清界限。
不过,年羹尧显然没想到后一层意思,他对于胤禟的监管工作,并不怎么上心,一开始只是隔三差五的在军报里顺便提几句。后来在雍正的再三询问下,才系统汇报胤禟在西宁的生活情况。
后来年羹尧对胤禟还放松监视,准许他经营买卖,允许他与欧洲传教士有交往,甚至对胤禟在西宁所犯的错误进行开脱。雍正明里暗里提醒年羹尧,要对胤禟严加看管,进而罗织罪名,除掉他,但是年羹尧置若罔闻。
年羹尧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他与胤禟是熟人,胤禟还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康熙皇帝的儿子,他不忍心为了取悦雍正而虐待甚至除掉胤禟。第二,自视甚高的年羹尧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是雍正的“私人”、“奴才”,他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大将军,他的首要职责就是带兵打仗、保卫疆土,而不是参与皇室斗争。
第二,年羹尧身上有着喜欢奉承、爱慕虚名、飞扬跋扈的性格弱点。
年羹尧存在的一些性格弱点,激化了他与雍正的矛盾。比如他喜欢奉承,也不拒绝贿赂,因此很多官员找他举荐来升官,这导致他举荐官员出现了太滥的局面,官员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不断举荐不是他直辖的官员,令雍正大为恼火。
年羹尧还爱慕虚名,喜欢自我标榜。他到处宣扬自己的功绩,还把一些朝廷实行的好政策说成是自己建议、主张的结果,这简直就是找死。雍正希望的是,或者说古代皇帝们都希望,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出来之后,提议的大臣能够谦逊低调,只称颂皇帝的圣德,标榜皇帝的功绩。所以在古代做官,要想做得长久、得以善终的话,一定要牢牢记住八个字:“功归于上,过归于己”。
年羹尧个性张扬、骄横跋扈。我相信大家在看相关影视剧的时候,对年羹尧的这一点的印象应该是最深刻的。说实话,我当时一度怀疑,年羹尧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所以故意这么做,想找死。
年羹尧在西北的飞扬跋扈,雍正早有耳闻,但是毕竟没有亲眼见过,感受不深。在雍正二年(1724)底,也就是青海大捷半年之后,年羹尧回京述职,这一次雍正亲眼见到了,这位位高权重的“年大将军”有多么的不可一世。
在进京的路上,他大讲排场,要求沿途垫道叠桥,沿街铺面关闭;到了直隶地界,要求与他同级的直隶总督向他下跪;到了京城,王公以下文武官员到郊外跪迎,他看都不看一眼,骑着马就走了;在京城的街道上,遇到王公贵族下马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在与雍正会面的时候,不遵守礼仪,大大咧咧两腿张开坐着。
这些行为,别说是皇帝了,就是一般人,谁能忍得了自己的下级这样,可以想见,当时年羹尧的神态该是多么的嚣张跋扈,说白了就是欠揍。雍正这次近距离地接触过年羹尧后,那必然是窝了一肚子火。
第三,拥兵自重,功高震主。
年羹尧在川陕等地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不但本人军事才能出众且手握兵权,就连当地主要文武官员也大多由他推荐任命。当时在川陕核心地带,几乎不存在对年羹尧的牵制势力,放眼朝中上下,能够在军事上与年羹尧集团抗衡的人也不多。西北、西南地区已然快成了独立王国,再发展下去,恐怕会有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
再说,年羹尧身边还有胤禟这样具有皇位争夺资格的皇室成员,年羹尧在监管胤禟一事上的表现,也让雍正很不放心。万一要是年羹尧心存异心,拥立胤禟,再与京中的其他反对派遥相呼应,那么将会对即位合法性有瑕疵的雍正构成极大威胁。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雍正最终决定要拿下年羹尧。那么,在处置年羹尧的问题上,雍正具体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和步骤呢?我们下篇文章再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