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教你辨别湿热体质
免责声明: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未经医生面诊,切不可依文解义胡乱吃药。
外感风寒邪气,传经入里,郁而化热,过经传变,阳明化燥热,太阴化湿寒,少阳化火,厥阴化风,风火相博,邪归三焦,湿热交阻于内,气机失升降,津液失布化,加之七情内伤,淫思无度,饮食起居失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空调桑拿果蔬失其时令,烧烤油炸冷饮啤酒只图爽口,外享其乐,内竭其精。
以上这等种种原因,导致现代人普遍呈现出湿热体质。
由于大家又很注重养生,却又不会辨体质,往往是以补为喜。枸杞阿胶人参鹿茸,海参玛卡冬虫夏草,艾灸火疗汗蒸桑拿。
如果是湿热体质的人,这些不仅不管用,还会闹出大问题。
我们老祖宗智慧仁慈,体现在中医上就是非常讲究辨证施治,因人施治。
所以说,要想解决身体湿热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是那种的湿热体质。
从临床来看,有的人是湿大于热的,有的人是热重于湿的,有的人是湿热并重的。
辨别这三种体质,你通过看舌苔辨舌质,再看小便、大便的情况,就能把它分析出来,然后对应不同的治疗方子进行调治。
湿大于热的体质:
特征:舌质淡红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微黄,水滑苔。大便稀溏不爽,小便微黄量少,阴囊湿,白带异味,皮肤有湿疹。
处方:胃苓汤。即:平胃散,加上茵陈五苓散。
热大于湿的体质:
特征:但头汗出,齐颈而还,饥不欲食,食难用饱,饱则头眩。舌质鲜红肿大,中间有裂纹,苔黄腻。头面出油,小便赤黄,口臭,经常便秘。
处方:茵陈蒿汤。
湿热并重的体质:
特征:但头汗出,齐颈而还,饥不欲食,食则头旋,午饭后要昏昏欲睡,舌头胖大、发红,舌苔又黄又腻满布,大便粘腻不爽,小便发黄、起沫、浑浊、味儿大。
处方:茵陈五苓散,或胃疸汤。
对于湿热的体质,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严禁用辛温发汗的办法进行调理,这容易引起湿热黄疸的爆发。
还有就是有的病人,由于中焦胰腺有湿热,时间长了,吃了东西营养转化不了,导致营卫气血不足,六脉沉细,身体怕冷。人们大都以为是有寒症,其实这是比较重的湿热,是真正的温病。
这样的情况,临床上往往就会出现误诊。一看手脚冰凉,就开始补吧,用热药补药和艾灸等辛温纯阳法,其实这如同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很快就会出问题。很多的人就给弄成了黄疸坏病,手脚眼睛和身体就会发黄,脸如烟熏油腻腻的,小便赤黄,出现肝胆胰腺的大病。
实话说,湿热这种体质,我们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解决办法,现代医学一点儿招儿都没有。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湿气重用艾灸,灸能化湿,这是非常错误的。
艾灸是纯阳之物,针对的是虚寒病人,有湿热是禁用的。
社会上一哄而上的那些艾灸馆儿啊,保健馆儿啊,有的从业者没有学到正确的中医六经辩证基础知识,学个一知半解的,也不了解人体脏腑究竟怎么回事,见人就给你艾灸啊,火疗啊,汗蒸啊,还挺热情。或许本来是好心,可能会就办坏事,而且这个坏事办的还比较大,搞坏了很多人。
因为艾灸越灸的话,本来是个寒湿,一灸的话可能化成了湿热了。身体有湿热的,一灸就出更多问题。因为湿热生虫,人体就开始生细菌了,脏腑器官开始肿胀发炎了,那就麻烦大了。
一个朋友本来人家挺好,也没事儿,艾灸馆非拽着人家艾灸,灸来灸去灸出问题来了,灸得天天冒汗,天天怕冷,腿天天冒凉风。
所以说,仲景六经辩证施治思想非常重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健康大事儿。
避风寒 慎起居 惜精神
节饮食 戒嗔怒 畅情志
口述:王四进
图文:张志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