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古老的荔枝园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荔枝产于低纬度的岭南一带,位于四川盆地的重庆,因为地形与气候的缘故,与荔枝并无太大关联。

其实,重庆不仅生产荔枝,还有许多地方都以“荔枝”命名,自古以来与荔枝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荔枝的故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而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重庆荔枝的一段“身家秘密”。

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有关史料及地方文献记载,唐玄宗为满足杨贵妃吃荔枝的愿望,颁旨在涪州兴建荔枝园(古称妃子园),并从涪陵修建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直达长安,全程1000多公里,现在我们称之位“荔枝古道”。

所以,让杨贵妃开怀一笑的荔枝,并不是来自岭南之地,而是我们重庆的涪陵一带。

后来,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担任忠州刺史时,写下了著名的《荔枝图序》。文中说到“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说明在唐代重庆峡江一带广泛种植有荔枝树,并且长势良好。

白居易对荔枝异常喜爱,除了将忠州城内的一家酒楼称之为“荔枝楼”外,还亲自在官署内种荔枝,赋诗一首《种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果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除开这些历史典故,在现实生活中,涪陵仍种植有较大规模的荔枝园,并且重庆市共有9处以“荔枝”为名的地方,其中包含有1个街道、1个社区和7个小地名,这些地名的由来或多或少与荔枝的种植与生产都有着一定的渊源。

重庆荔枝地图

将重庆范围内,以“荔枝”为名的地方和成片种植荔枝的地区涪陵就有两处!

涪陵区荔枝街道

荔枝街道地处涪陵城区中心和西南、西北城郊结合部,因唐朝杨贵妃喜食之荔枝曾采于境内古荔枝园而得名。荔枝街道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万人,街道紧邻长江、乌江,国道、高速路穿境而过,路网纵横、交通便利。境内资源富集,拥有森林公园、望州公园众多等自然、人文景观。

涪陵南沱镇

南沱镇位于长江南岸涪陵下游30公里处,是三峡库区移民重地,也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由于对温度、地形、土壤等要求较为严格,目前涪陵全区只有该处有成片的荔枝林,面积约200亩,种植有品种有妃子笑、大红袍、桂味、糯米糍等多个荔枝品种,具有个大味甜、色泽鲜艳、口味纯正等特点。

为什么唐代重庆的荔枝分布比现在广?

荔枝的生长对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严格的要求,按照古代文献的记录,涪陵就已经普遍生长着荔枝。但是为什么到了现在,重庆的荔枝分布范围缩小,许多地方已不见荔枝树的身影呢?

通过古气候和古文献研究,相比于现在,隋唐正好处于一个气候暖期,重庆长江沿线地区的气候普遍比现在更加湿热,比较适合种荔枝。只是到了北宋末、南宋初,由于气候变化,盆地大部地区平均温度降低了2℃左右,这才导致原来在重庆大面积生长的荔枝因温度过低而消失。以至于现在,重庆的荔枝分布可以用“零星”一词形容。

荔枝古道与涪陵荔枝园

涪陵城有荔枝街道、荔枝园社区,这是远在唐代天宝年间就留下的地名。当年盛极一时的荔枝园,如今已变成了城市街区,涪州古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成为了历史记忆。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古称妃子园),从涪陵置专驿到长安。这条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就是天下闻名的“荔枝古道”。

关于杨贵妃所食荔枝究竟产于何地,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交点在于荔枝品质的优劣。其实,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得明白:荔枝采摘之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変,三日味变,杨贵妃之所以舍远求近,图的就是新鲜。何况,涪州所产“玉真子”荔枝并不一定比别处的差,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杨贵妃对涪州荔枝情有独钟,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涪州至长安,千里迢迢。新採荔枝,用竹筒封存,负责运送荔枝的驿使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快马加鞭,七天七夜送达长安。为保证速度,驿使手执铜铃,“未至时先振铃”,躲闪不及者虽被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蜀道多艰险,紧鞭急蹄,颠坑扑谷,故而“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苏轼的“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即是当时“荔枝驿”“荔枝道”的真实写照。史载:“涪人惩荔枝之害,芟夷不遗种。”亦可见涪陵先民的家国大义。

一条大路通长安。荔枝古道以涪陵荔枝园为起点,经现在的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宣汉县、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陕西省的镇巴县、西乡县等10余区县市,最后到达西安,全程1000余公里,是唐代最繁华的驿道。荔枝道的兴起,固然是因于封建王朝的骄奢淫逸,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川陕间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1000多年来,一直繁盛不衰,成为了中国西部古代交通要道。

如今,荔枝古道已被高速、高铁和空中航线取代。涪陵长江沿岸遍种荔枝,群众以此增收致富。丰收时节,百姓“破颜”,若东坡先生故地重游,说不定会喜形于色,由衷地来上一段《荔枝新叹》呢!

溯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著名诗句,鲜为人知的是,诗中的荔枝产自涪陵荔枝园。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荔枝叹》中就有“永元荔州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之说。

福建岭南、四川泸州、宜宾等地都盛产荔枝,但荔枝产地距京城长安最近的是涪陵。唐代涪陵所产荔枝名“玉贞子”,果大、肉厚、色艳、味美。唐玄宗为取悦生于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的宠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颁旨自涪州设专驿直通长安,修建一条从涪陵直通陕西长安运送荔枝的驿道,后世称为“荔枝道”。据有关史书记载:荔枝道起自涪陵城西荔枝园,北渡长江,经垫江、梁平、开江、达州,从陕西西乡快马入秦岭子午谷,至长安不过三日。并采涪州西荔枝名园“妃子园”所产荔枝名品“玉真子”,连枝带叶密封于新砍下的竹筒中,装笼上马,快马进呈,经七天七夜抵西安,到达华清宫时荔枝色似新采,味香如初。

蔡襄在《荔枝谱》中有“贵妃嗜涪陵鲜荔枝,岁命驿致”的记载。每年盛夏时节,涪陵荔枝园内流香溢蜜,红艳艳的荔枝挂满枝头。新熟的荔枝被连枝带叶采下,装入竹筒密封,用专送紧急公文的快马运往长安。涪陵荔枝“一枝独秀”,成为朝廷贡品,使涪陵荔枝园名盛一时,但也给涪陵的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不管天旱地涝、病虫灾害,奉天命种植的荔枝,不容有半点闪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陵荔枝园逐渐冷落、荒芜。到宋代,据南宋《与地纪胜》记载,那时荔枝园仍有荔枝树百余株,“颗肥肉厚,唐贵妃所喜”。到明代时,只剩下一株唐代荔枝树。至清初,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清朝咸丰年间,涪陵知州姚兰坡曾在荔枝园建亭,种植荔枝树,不久因故被毁。此后,荔枝园旧址被岁月风雨冲刷,零落得无处寻觅踪迹,空留下一个让人叹息的地名--荔枝园。旧时涪陵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随之徒有虚名。

上世纪60年代,涪陵有关部门规划重建荔枝园,从1962年至1980年间,三次从四川合江地区引进3万余株荔枝苗,但因气候差异和管理技术等原因,仅成活了300余株。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本世纪初,涪陵曾邀请全国荔枝专家实地考察,规划涪陵荔枝园旅游景区,建成后可改写三峡库区和重庆市范围内,尚无成片荔枝林成活的历史。

荔枝曾经让涪陵辉煌过。天地悠悠、岁月悠悠、江山悠悠,愿涪陵荔枝园旅游景区,能再现满园荔树如海、枝上红果似霞的胜景。那时或可改写苏东坡老先生的著名诗句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涪陵人”了。

失落的荔枝古道

塘河,一条贴伏在大娄山余源边缘、发源于滚子坪大山深处的小河,不仅孕育了塘河古镇这一人文小镇,还牵引着一条上千历史的荔枝古道。虽然如今的塘河依然荔枝成片,塘河荔枝声名远扬,但几乎无人知道,其实早在上千年前,塘河荔枝就已经名声在外,是皇家享用的宫廷贡品。穿行在塘河乡村,说不定正踩在那条已经悠悠千年的荔枝古道上。只是由于岁月的尘埃和历史的湮没,塘河荔枝的悠久历史,以及这条荔枝古道的本来面目,不为人知罢了。

被埋没的荔枝古道

荔枝,文人雅士又称之为荔子、离枝、丹荔等,果皮象龙鳞,颜色紫红,果肉雪里透白有如香肌,味道甜酸香美,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历史上因为杨贵妃喜食而闻名。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具体给杨贵妃传送荔枝的是哪条古道,诗人并没有确实考证。有一种说法,说这些荔枝是从岭南送来,贵妃吃的岭南荔枝,所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但这种说法与史学家考证的结果不太一致。

历史记载的荔枝古道有几条,一条是长安至岭南广州的驿道,从广州经韶州过大庾岭、虔州、吉州、洪州到长安,约5054里;一条是从广州至韶州、郴州、衡州、潭州、岳州、江陵往长安,约6020里;还有一条是由涪州沿着子午道经西乡县、由长安南运进长安,全程约2000里。

据专家们研究,荔枝的保鲜期很短,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指出,荔枝“若离本枝,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前两条荔枝古道线路过长,即使按500里加急传驿,也需要十天左右,超过了荔枝的保鲜要求了。虽说岭南荔枝好吃,但从道路条件和荔枝的保鲜要求看,杨贵妃吃到鲜美的岭南荔枝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真的岭南荔枝运到长安,也不会比巴渝蜀地所产的荔枝新鲜。

哪条是唐明皇专门给杨贵妃进献荔枝的驿道呢?四川东北部与陕西有两条通道,一是米仓道,将蜀中粮食运往陕西,一是荔枝道,是唐玄宗为了满足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喜食荔枝的需要,下令自四川涪州(现重庆涪陵)置专驿,专门用来运送荔枝直通长安的驿道。所以,历史上唐玄宗真正用来给杨贵妃运送荔枝的荔枝古道,是南起涪陵,经开县汉中地区翻过秦岭入陕北至长安的这条驿道。想当年,为了运送荔枝,许多差官累死、倒毙在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但这还不是荔枝古道完整的史实。在这条荔枝古道之外,历史上还有一条隐形的荔枝古道,这就是南起塘河、经白沙、几江过长江到德感,经走马汇入成渝古道,通达开州(今开县)的荔枝古道,在开州并入荔枝道送入长安。塘河以南,这条古道还延伸到了合江。至今,德感十八梯、走马两路口运送荔枝的快马被累倒在地的倒马坎,都是这条荔枝古道的重要遗迹。

为什么荔枝古道的最终起点会是在塘河合江这一带呢?这是因为,荔枝的真正发源地,以及荔枝最好的品种,就是在塘河。

古老的荔枝之乡

塘河种植荔枝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僰人。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山都掌”“都掌蛮”,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他们与巴人一道,曾参加周武王的伐纣联盟,巴人前戈后舞,僰人戮力向前,在牧野之战建立战功,僰人首领被封为“僰侯”,在川南宜宾泸州一带还建立过僰国,合江、江津在古时都曾属于僰人的势力范围。

僰人是一个农业很发达的民族,特别擅长种植果树,许多水果都有僰人的功劳。荔枝就是僰人将一种野树改良而成的一种果树,他们是种植荔枝的鼻祖。虽然不知道那时僰人称这种果子叫什么名字。塘河这里由于土壤、气候、水源等因素,特别适合荔枝生长,改良出来的荔枝新品种也特别味美漂亮。史书记载,僰人甚至很早就有饮用天然发酵的“荔枝酒”、“树头酒”的习惯。在隋唐时期,塘河荔枝向上已经向合江一带源种,向下则沿着长江流域传播,在涪陵又形成一个新兴种植中心,后来又被引种到广东广西福建岭南一带,成为那里名盛一时的果树。在隋唐之前,我国已经形成塘河荔枝、涪陵荔枝、岭南荔枝三大种植基地。苏东坡被贬官在岭南期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岭南荔枝打足了广告,涪陵的荔枝园也名声在外,天下皆知。但在荔枝的发源地——塘河周边,包括江津、合江、泸州、宜宾等古时川南这一带,荔枝也从来没有衰落过。在汉晋隋唐时,那时的塘河荔枝就已经是进贡皇家的贡品了,塘河荔枝培育出的品种,如带绿荔枝、铊提荔枝、妃子笑荔枝等,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品牌。其中妃子笑这一名贵品种,据称就是让杨贵妃吃得开心合不拢嘴的荔枝品种。当时这一带地方官员将荔枝装入楠竹筒中保鲜,八百里加急运往长安,沿途马蹄飞尘,盛况空前。

僰人在四百年前,在明朝的追杀下突然在历史上消失,离开了塘河。据说他们和夜郎人一样,散落迁徙隐藏到了云贵两广的大片区域。但他们留下来的荔枝、龙眼、柑橘等水果,却在江津这片土地扎下了根,在江津合江等广大地域都有种植。江津黄荆街太子寺、老江津中学一带,曾经是庞大的一个荔枝园,是江津历史上有名的名胜。黄庭坚曾经在这里与江津文人和知县,一起游园赏玩,品尝荔枝。合江有个叫三块石的院子里,栽种着塘河引去的三棵荔枝树,所产的胶壳荔枝,肉多核小,味道特美,清代时是专门进贡朝廷的皇家贡品,至今仍是荔枝中的珍品,人们欲求一颗尝之而不得。而这样的荔枝老树,在塘河有数十棵之多,其中有棵荔枝老树的结出来的荔枝,每年都是四方来宾预定的佳品,曾有国家领导人品尝后,赞不绝口。前面所说的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过华清池》中提到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所送的荔枝,其实就是塘河荔枝。

荔枝诗词与荔枝文化

黄庭坚是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和政治家,字鲁直,道号山谷道人,与苏轼并称“苏黄”,被贬到涪州黔州(今涪陵黔江)后又自号“涪翁”,后又被贬谪到戎州(今宜宾)。在去戎州过江津时,江津知县和文人墨客们接待他的地方,就是黄荆街最大最美的荔枝园。黄庭坚为荔枝园的美景和江津荔枝的美味所征服,文人相聚,自然有诗有酒,黄庭坚在这里欣然题诗写下了《心舟亭次韵李任道食荔枝有感三绝》的诗。其一曰:“一钱不值陈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白发永无怀橘日,六年惆怅荔枝红”。其二曰:“今年荔枝熟南风,莫愁留滞太史公。五月临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其三曰:“舞女荔枝熟虽晚,临江照影自恼公。天与蹙罗装宝髻,更挼猩血染衣红”。这三首绝句为江津荔枝留下了珍贵史笔,是对塘河荔枝最美丽的咏叹。

墨客雅士们还把荔枝酿成美酒,借品酒而抒情。戎州文友在接待黄庭坚时,喝的就是用荔枝酿的酒,叫荔枝绿酒,黄庭坚因此写了一篇《荔枝绿酒颂》:“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六物。三危路以为味,荔枝绿以为色。衰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多年后黄庭坚离开巴蜀,还写了一首咏叹荔枝的著名词作《浪淘沙 · 荔枝》,抒发他对巴渝塘河的荔枝情结:“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一双和叶插去鬟。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阑干。”

苏轼贬谪岭南时,也以荔枝为题,写下了《食荔枝》一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还写有长诗《荔枝叹》。白居易除在《荔枝图》题序中形容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外,还扬扬洒洒写了《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长诗。杜甫也写有“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名句。范成大形容荔枝“甘露凝成一颗冰,露穠冰厚更芳馨,夜凉将到星河下,拟共嫦娥斗月明。”宋徽宗在《宣和殿荔枝》中记载他“密移造化山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明朝文徵明《新荔篇》中写“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次江乡亦萌蘖”。明朝成都才女薛涛的《忆荔枝》一诗中形容荔枝“绛实丰肌不可忘”,清朝谭莹《荔枝赞》中赞颂“石榴红似火,鲜荔赤如丹,日啖谁能厌,我今欲当餐。”唐宋明清以降文人墨客甚至帝王才人推崇荔枝的诗咏画作,可谓数不胜数,形成历史上少有的荔枝文化。

塘河树上荔枝闹

眼下正是荔枝挂果即将成熟的季节。笔者沿着荔枝古道的足迹,来到塘河古镇。一进入古镇,才真知道“荔枝之乡”名不虚传。大小荔枝园,一个接一个,家家有荔枝,户户卖荔枝。公路两侧,庭院坝边,都是成排成片高大的荔枝树。漫山遍野绿幽幽的荔枝树,鲜艳的荔枝一串串、一坨坨、一吊吊地挂在树上,令人垂涎欲滴。塘河全镇的荔枝林多达8000亩,上果的荔枝林面积达4000余亩,两三百年的荔枝树多达几十颗,荔枝品种多达七八种。

在石龙门村,三颗巨大的荔枝树矗立在山坡上,树上挂着的铭牌,记载着它近三百年的树龄。石龙门庄园边那颗荔枝树,高达七十米,树冠半径约四十米,堪称荔枝王。上面缀着的果子,惹人流涎。同行的果树专家介绍说,塘河荔枝最好的品种个大如鸭头、核小如豌豆、皮薄艳丽、肉厚汁多,晶莹透明,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特点。农家摘下一串荔枝请我们品尝,剥开来雪肌温润的视觉享受,咬一口甜中带酸的美美滋味,真让人感叹不愧是皇家贡物果中珍品。

塘河政府近年发动农民种植荔枝8000亩,现在挂果的荔枝树就有40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荔枝基地。每年荔枝成熟季节,前来观赏采摘荔枝的游人如织,古老的荔枝古道现在又兴旺起来。农家说,最特别的享受是在夏夜,摆张躺椅在荔枝树下,边乘凉,边赏月,边吃荔枝,边看天上银河的亿颗星星,边天南海北地吹牛摆龙门阵,那种情调才真是人间享受,不亦快哉!

当夜我们坐在荔枝古道一户人家的荔枝树下,与塘河古镇的美女帅哥就这样聊天冲壳子,聊那荔枝的故事,直到东方翻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