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农村看重辈份,让你把小仔伢子叫爷,心里怎么想?
(别看我人小,在村里我的辈分大,不管你服不服,你得管我叫爷)
农村看重辈份
让你把小仔伢子叫爷,心里怎么想?
关山听风
农村宗族之间按辈分叫人,该怎么叫就怎么叫,哪怕让我把小仔伢子叫爷,心里也没有什么想法,这就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按规矩办事,而事实上按辈分,小仔伢子是爷就得叫爷,没有什么尴尬的。
(别看我们年龄相差大,少年叔侄为兄弟,这就我的关系)
农村看重辈分,大多源于宗族观念。讲辈分,按辈分叫人,一般是同姓氏,甚至是家族。有的相差了好几个辈分,辈分高且年龄比较小,有的才牙牙学语,而辈分低的人已过天命之年,这是常有的事。辈分低的不得不按规矩叫辈分高,这样也就出现了“让你把小仔伢子叫爷”的现象。 农村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个家族千百年来积蓄起来的结果。旧时,人们普遍结婚的年龄比较小,且生育孩子又比较多,生育五六个子女是正常的事,有的还生到十来个。那时生活水平要低一些,每个小孩的间隔时间也就长一些,一般三到四岁年。而现在水活水平提高了,小孩之间的间隔一到两年是常事,但现在只能生二孩。如此以来,旧时,母亲和儿媳妇,或者女儿,同时生小孩是正常现象。比如,我一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朋友,他母亲共生育了九个儿女,他是最后出生的一个,我们地方俗称老满、满崽。他的大嫂共生育了四胎,其中一个侄女比他大五岁,一个侄子比他大两岁。
(年纪大的,村里辈分不一定大)
如此以来,三四代以后,辈分与年龄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比如一个始祖(相对于支派而言)有子共五房,假如该姓的字辈是流水字辈,或是三十代后才转宗(即到了最末一个字辈后,又从头开始按字辈取名),一般子孙后代辈分小的,都是长房或二房的后裔,而子孙辈分大的,一般是满房或老四的后裔。在一些姓氏大家族中,支派繁盛,有的就住一个村子,或住相邻的几个村子,地域上连成一片。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的家族,一般来说,五服内是很亲的房族,十服内是较亲的房族,家里有红白喜事都通来往。在这样的家族中,相差一两个辈分就很正常了,自然也就出现四五十岁的叫两三岁的小孩为爷。而一个大家族,辈分的差距就更大,有的差了五六辈,甚至更多。 古代为了尊老爱幼,又不违祖宗规矩,在一些大家族出台了一个说法,就是“少年叔侄为弟兄”,就很好地解决了即尊老,又尊祖宗的问题。
(一个院子就一个姓,辈分有高有低)
“少年叔侄为弟兄”的做法,有些家族规定在五服以外,有些家族则规定在十服以外。具体做法是,辈分大而年纪小,且年龄之间悬殊较大的,叫宗族中年纪大辈分小的人为兄长,不管相差几辈都是这样叫。此种叫法是为尊重年长者。而宗族中年纪大辈分小的人,叫辈分大而年纪小的人,要按辈分叫,该叫叔叔的叫叔叔,该叫爷爷的叫爷爷,此种叫法是为叫祖宗,也就是不忘祖宗。这样一来,年纪小的和年纪大的各有各的叫法,看似与古代礼制不合,实际上体现了古代礼制中尊老爱幼和尊祖,两者都未偏废。当然,像这种情况,有的地方的家族双方干脆直呼名字,这也是一种解决的办法,但与“少年叔侄为弟兄”相比,笔者还是赞同“少年叔侄为弟兄”的做法。
(大园古苗寨皆为杨姓家族)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