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人的书,最好先搞懂大榼、大珰、大宗伯等概念
明朝奇书不少,《万历野获篇》,绝对可以算其中之一。作者沈德符记载了很多明朝的故事,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不少都是亲自经历、亲耳听来的。尽管,他自己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尽管,出版的时候,稿件已散佚太多,但仍是今人研究明朝的重要资料。
这书虽然用了很多口语,现在读来,跟我们说的话差不多,通俗易懂;但也有很多词,初读之时,却不得要领。而且,他的这些用法,在很多明朝笔记中都存在。在此给大家分享几个例子。
(明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广寒殿”条有写到,“大内北苑中,有广寒殿者,旧闻为耶律后梳妆楼,我朝成祖命留之,为后世鉴戒……然故老相传,及贵臣大榼(音:科)、以至隶人,则众口云辽后妆台”。
“御膳”条写到,“光禄大烹之门既远,且所具不精,故以烹饪悉委之大榼辈。”
列位,贵臣好懂、烹饪好懂,但大榼是谁呀?
幸好,文中还有其它地方也用到了这个词——
且看“驸马再选”条中所写——至万历十年,上因胞妹永宁公主将下嫁,选京师富室子梁邦瑞,其人病瘵羸甚,人皆危之,特以大榼冯保纳其数万之赂,首揆江陵公力持之,慈圣太后亦为所惑。
哦,看到冯保的名字了。原来,大榼就是大太监之意啊。
(冯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榼有三义,古代盛酒的器具;泛指盒一类的器物;刀剑的套子。
这三种释义,都无法与太监对应起来呀……也许,是榼还有一种意思,在语义的流变中,消失了吧。
比起大榼来,大铛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内府诸司”条有写,“内宫十二监四司八局,总谓之二十四衙门……俱有大珰主之,所役殆数万人。”
“隆庆七相之去”条写到,“未几,徐首揆被言,张又与大珰李芳谋令归里”。
李芳乃是嘉靖一朝的大太监,那么大珰,当然指代的也是太监了。
查“珰”之义,“汉代宦官充武职者的冠饰,后即作为宦官的代称”。
其实珰并非只有武职太监才用。汉朝乐府《孔雀东南飞》里,即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之句。可见,珰只是汉朝人常用的一种装饰品。只不过,后来因为武职太监帽子上也有这个玩意儿,就成了太监的代称。
在《万历野获篇》里,大宗伯、宗伯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比如——
又乙酉、丙戌间,沈归德为大宗伯,立议禁奢崇俭,其议甚正。
但礼部尚书为徐琼,其妾与建昌侯张延龄为姊妹,因以传升宗伯,其不敢执奏宜也。
从沈归德“立议禁奢崇俭”可知,他的职责与礼相关。
(明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确实,宗伯一职,起自周朝,掌管邦礼,有大宗伯为正,小宗伯为副。在明朝人的书里,大宗伯就是礼部尚书,小宗伯呢,则是礼部侍郎。
朋友们读到此处,是否觉得明朝人有点麻烦呀。你就说大太监、礼部尚书、礼部侍郎不行吗?干嘛要拽文呢?
这个嘛,我们不好苛责古人,也许当时的习惯就是这样的。便如现在好多人写文章,不夹两个英语单词,就显得不高大上一样。所以啊,还是自己多学点知识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