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我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却还觉得不够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最近看到一则调查,说中国爹妈最舍得付出,但还觉得不够。

调查主要针对于子女教育问题,比如出国留学,尽管费用不菲,但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父母表示愿意资助子女。甚至很多父母甘愿为支持孩子的教育,牺牲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些父母为子女的教育付出很多,但是他们依然不确定,是否已经为子女的未来做足了准备。

父母爱子女,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有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更多地将孩子温柔推开,支持着孩子往独立的方向成长。

中国式父母:

我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却还觉得不够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准备好未来一切的准备。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在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很多父母即使是上班再辛苦,也要在孩子旁边陪伴着。

有些家庭,即使经济状况比较紧张,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宁肯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去特长班,补习班。

为了能让孩子上更好地学校,拿出全部的积蓄买只有几平米的学区房。

但是,当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承担得太多的话,孩子就不需要去承担本该属于他的责任了。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一些在国外留学的孩子,有不少同学,虽然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可他们不仅学无所成,甚至荒废了大把的光阴与青春。不仅外语没学好,连中文也忘记得差不多,每天都是混混沌沌的玩着网络游戏,丝毫也没有对前途未来的紧张和担心。

因为父母做得太多了,把本该孩子去承担的责任都承担了。

  • 既然父母都替我紧张了未来,那么,好像我也就可以不用那么紧张了。

  • 既然父母那么有能力,那么,好像我也就可以不用那么努力了。

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已经比较大了,不再是婴幼儿,但是仍然要父母喂饭,不喂饭就不吃。我们常常会说这孩子不省心,这么大了还要别人喂饭,但是这种不省心,恰恰是早年父母把孩子的自我功能剥夺了的结果。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吃饭时,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又把衣服弄脏,为了省事,所以给孩子喂饭,一直从小喂到大。孩子的自我功能就这样被剥夺了。

自我功能有很多种,比如学习、社交、兴趣、自我管理等等。

如果父母在跟这个功能相关的事情上做得太多了,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这一自我功能的成长。

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

有位朋友送女儿去学弹琴,他说孩子最初还挺喜欢的,后来不知怎么了,越来越不想去练琴,每次带去练琴女儿都跟他们讲无数个条件,反正就是不想去。

原来,他们只是报了钢琴班,后来看到和女儿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有的已经参加比赛,还拿了名次,还是钢琴八级……于是,他们也給女儿报了考级班,从此之后,孩子渐渐就不愿意再去碰钢琴了。

艺术教育是现在社会上很普遍的事情,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本意是好的。只是,有些,是自己童年没有实现的;有些,功利性太强。似乎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真正的兴趣,或者把兴趣变成折磨。

曾有篇文章,说的是老外评价大多数国人的一生。

这篇文章说,中国人很优秀很勤奋,但是都在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为孩子的未来操心至死,却从来不为自己的生命而活。

有的父母为了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甚至夫妻分居,其中一方带着孩子去陪读。但是孩子的学习并没有变得多好,甚至因为父母过度的付出和牺牲,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包袱。

当我们总觉得不够的时候,其实是把内心焦虑的重量放到了孩子的身上。当孩子感觉到这件事情好像不是为自己做的时候,再好玩的事情也变得无趣。

于是,本该是孩子自我可以发展起来的功能,就这样被破坏了。

因为,都没有为自己活过。

一个长期被剥夺了自我功能的孩子,长大后,他会主动的把自我功能外包给别人。因为,当孩子逐渐长大,却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模式,他也就习惯了把自我功能外包出去,他已经习惯了被安排的生活。

最终,当这个孩子进入社会后,谁再安排他的生活?

谁也没空去安排他的生活了。于是,最常见的结果就是躲在家里“啃老”,这时父母会抱怨孩子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但是这个果,却是父母一开始就自己种下了。

心灵的成长也意味着,孩子跟父母的距离有了很好的分化,孩子终将成为一个成年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孩子的人格成长得越好,越是有能力远走高飞成就事业。

但是,很多父母会混淆了这种分化,意识上会希望孩子好,潜意识可能会害怕孩子发展得太好而远离了自己,所以不断为孩子付出,还担心自己做得不够。

其实,这很可能会变成过度担心孩子,当孩子总是接收到父母这样的信号时,他们也会觉得,若自己发展得太好了,就满足不了父母照顾我的想法,这会让孩子形成自我功能主动外包出去的想法。

于是,过度的付出,并没有帮助孩子自我的发展,反而妨碍了孩子心理的成长。该怎么办呢?

成长,就是父母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推走

有位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是有个男孩,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喜欢的工作看不上他,能要他的地方他又嫌工资低。怎么办?那就先呆在家里玩电脑游戏了,反正家里包吃包住,不够钱就找老子要点银子花花。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男孩的父亲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就狠下心来,决定对儿子收取房屋租金。

这位父亲对儿子说,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以后住在家里,得一起分摊水电,那个啥,这给月的租金你差不多得交了,不然家里就随时断网了。

男孩一听,面前的父亲好像变成了房东,关键是,他好像玩真的。父亲的话给了儿子一种暗示,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你需要对自己负责。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的“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

但是因为有了父母的过度付出,才会把孩子养成了巨婴式的存在。在这样的父母的眼里,不管子女是否成年,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孩子还没有求助,就已经想好了该怎么样帮忙。

有句玩笑话说,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也正是这样,有很多孩子,早已习惯父母的帮助,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应当,习惯了把自我的功能外包出去。这固然有孩子的问题,但也有父母缘由。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首先父母就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过度的为孩子付出和包揽。

  • 当孩子在学走学跑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安全的场所,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跨出人生的一步,而不是牵着抱着怕孩子磕着碰着。

  • 当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清理散落的食物,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感受身体的协调,而不是只想着喂饱孩子就完事了。

  • 当孩子想活出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可以率真的为自己而活,而不是规划孩子的未来左右孩子的人生。

为人父母可以做的,是给孩子必要的支持,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人生让孩子自己经历。

成长,就是父母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

···

作者 | 吴在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