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与希望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都说孩子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看这个世界的,父母有更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和富足的物质基础,孩子就会有更高的起点。

因此,绝大多数的家长拼尽全力给孩子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希望孩子掌握最新的特长、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最多的资源,最终能直接进入社会精英阶层。

然而,目前比孩子进入什么阶层更让人堪忧的是,孩子们是否能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平稳地长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

北大新生三成空心病,校园的霸凌事件频出,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逐年增长,这些现状明显与家长们最初的富养初衷背道而驰。贫富的悬殊通过双手的努力很容易改变,而心灵的局限往往一辈子也难挣脱枷锁。

我们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富养?

什么是真正的富养?

我想大多数家长是希望通过富养的这样养育方式,帮助孩子出人头地,更好地实现人生幸福。

北大心理教授徐凯文形容空心病孩子时说: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是父母没有让他们学会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当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专注于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时,越多的孩子因感受不到与周围人爱的联接,变得孤立无援,既感觉不到存在的意义,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这造成很多孩子已经被养大,心灵却无比匮乏。

或许,不管父母如何替孩子着想,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值得过什么样的人生。真正的富养,一定不是物质条件上的极尽满足,而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滋养,是建立在父母理解孩子基础上的一种情感联接。

很多父母说:我也想理解我的孩子,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有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依然会有问题?

当父母仅仅是用优越的物质条件来掩饰内心的匮乏感,也就很难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需求未被满足。

在马克·吕维的小说《偷影子的人》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影子相处的故事,以及他通过偷影子来读懂和亲近他人,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父母问题、学业竞争、情感冲突、职业选择上的诸多心理阻碍,揭示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对孤独感、自我价值、人生意义的艰难探索过程。这对于如何理解孩子,如何给到孩子更多的情感联接,如何安抚我们自己过往经历中的未完结创伤,这本书可以给到我们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是从他人的对待中看见自己

电影《看上去很美》

01

“我一直想挥别童年,成为大人”

故事从主人公还是个小男孩切入,他爸爸出轨后抛弃了妈妈,重新组建家庭,他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因为早半年入学,他成了班上最小的那个人,又在因为竞选班长这事,他被学校恶霸马格接二连三地欺负,唯一的心上人也被夺走。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已经很糟糕了。但此时的妈妈也正处于父亲离开的巨大悲痛里,虽然妈妈不想让他看见问题什么都不说,但他能感受到了妈妈长长叹息后的泪水盈眶。

他说:妈妈的忧伤占据了自己的思绪,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思绪,在绝望中等待长大。

父亲走后就音讯全无,母亲沉浸在对自己生活的忧伤里,学校里没有人把他当朋友,在那段不堪的经历里,他说:我一直想挥别童年,成为大人。这让他学会了与自己影子对话的方式来排解忧愁,替代生活中缺失的情感连接。

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自我观念是后天通过社会互动而获得的,这种以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馈中看到的自己,是镜像的自我。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言行是如何出现在别人的头脑中,以及由此判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产生自己是好的或坏的、自豪或者羞耻的自我感觉。

对于主人公来说,为了女人而抛弃他的父亲,忧郁看不见他内心的妈妈,粗暴羞辱他的同学,不够喜欢他的心上人,这些消极的人际关系组合无法完成他对自我认同的构架。

于是,他开始与自己的影子伊凡接触。

当他锁柜子里时,伊凡开门救了他;当他被罚一个人扫操场上的落叶时,伊凡问他:一定有什么东西是你热爱并且喜欢去做的,未完成的梦想?他也知道了伊凡遭遇爸爸家暴的事,并在爆炸现场救出伊凡,伊凡说:如果有一天,你心底藏着一些事没有勇气说出来,你可以信任我,我不会出卖你。

在与影子伊凡的接触中,他开始了信任与希望的重建。也是在影子的影响下,他重新有勇气竞选班长,这一勇敢的举动让他收获了一个支持他的伙伴吕克,最终成功竞选上班长。 

02

有爱的人生,才有意义

伊凡一生下来没有妈妈,但他撒谎说妈妈爱他。当我们对现实感到失望时,宁愿相信自己没有妈妈,用想象中的完整去代替现实中的残缺。

“爸爸离家不是因为你,他是爱上了其他女人,而妈妈感到沮丧和无奈,”他通过妈妈的影子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并要求妈妈给曾在肚子里的自己写一封信。他把处理过的信让伊凡找到,让伊凡误以为是他妈妈留下的。

虽然妈妈不在,但当伊凡知道“妈妈希望他开心地茁壮成长,盼望他能找到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不论他在人生中做出什么选择,不论他会去爱还是被爱,都希望他实现所有妈妈对他寄予的期望”时,伊凡开始有勇气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

并且说:依我的年纪早该离开学校了,其实在这里呆了这么多年,我都活在过去,但今以后,我就自由了,我还有时间去弥补,我得去建立一个真实的人生,一个让我最终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这一封饱含母爱的信,解开了一直把伊凡禁锢在童年的枷锁。当主人公可以通过伊凡看到自己对爸爸妈妈的解离,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真善和勇气,重新修复好与妈妈的爱的联接时,他就能重新迎接人生挑战,敢于做出符合内心期待的选择。

还记得我的家庭治疗老师李维榕说:在中国,被家庭卡住的孩子真是太多了。他们是像伊凡一样的孩子,明明已经长大,却依然被深深禁锢在童年的创伤里,为了那份未表达出或者未完结的爱,带着沉重的枷锁痛苦前行。

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是不爱,而是不善于表达爱,这让孩子看不到我们背后的真实,很难完成与父母爱的联结,并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与为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相比,家长应该学会处理好自己的生活问题,并不因任何阻碍,影响到对孩子情感的表达。

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爱是全部的能量来源,有爱才有希望,有爱才有明天,有爱才有人生的所有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从被认同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电影《婚纱》

在故事中,主人公的小伙伴吕克后来撑起父亲的面包店,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准备面团,现烤当天卖的面包。这时候,主人公已经开始上医学院,每次当他返校回家,吕克总想听到事无巨细地描述在医学院里的情况。

曾经上医学院是吕克最大的梦想,可因为家里需要他,父亲开始老了,妹妹还需照顾,作为家中的长子,他需要挑下这个担子。

主人公的影子告诉他:上医学院从来不是你的梦想,而是马克的,你应该帮助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可当他鼓起勇气,找机会试图说服马克的父亲让马克去上医学院时,却被马克父亲非常气愤地骂走了。

主人公回到家,他做的事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告诉他:你不能这样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只有他一个人能决定他的人生。你必须顺应适时放手成长,你没有必要医治好在成长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每个人,即使你成为最顶尖的医生,也做不到这样。

这时故事情节开始反转,吕克的父亲把吕克从自己的面包店解雇了,然后把吕克送到医学院,对他说:这才是你应该呆的地方。你要是发现你当医生跟当面包师傅一样蹩脚,那就回家来,这一次,我会好好把手艺传给你。

这时,马克的人生真正重新开始活过来,他不再是那个面包房里睡眼惺忪度日的人,而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目标的有志青年。他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自己当担架员赚取所需学费,直到最后通过了医生的专业考试。

可是,医生的工作,并不能带给马克快乐。在一个周末,当他觉得自己情绪累积到快要爆炸时,一次出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在沙滩旁的木屋里,为很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烤出了美味的面包,一个个分发给大家,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微笑,他想起了父亲就是这样年复一日,每天准备着这些面包,再满足地看着客人把这些面包买走。这一份快乐的满足,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

马克有了自己的决定,重新回到了父亲的面包店。而这时候,他再也不是那个整日渴望上医学院的心不在焉的人,而是一个陶醉在自己快乐工作中的面包师傅。经历了那么多,当他离自己的梦想足够近时,他才终于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如果没有经历对自己梦想的追逐,或许他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他正做着的,是他这样一辈子最热爱的事情。

在马克的故事中,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他父亲的支持与认同。

如果要考虑家庭的现实,如果想要孩子走一条尽可能安稳的路,或许他父亲不会放手支持他选择自我实现。而大多数在养育孩子的家长们,或许也正在走这样一条路,用坚信对孩子好的方向去约束孩子,并为这一条路提供好所有的保障,最终却让孩子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探索过上激情洋溢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从被懂得中实现灵魂的自由

《当幸福来敲门》

影子对主人公说:为每一个你所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为他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这便是我对你的全部请托。

在故事里,影子其实代表着每一个人的内在真实。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实,以及看见他人的真实,并愿意为这些影子找到他们想表达却被隐藏起来的记忆时,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发生改变。

主人公在同影子伊凡的接触中,通过修补那些隐藏起来的表达,找回了与父母爱的连接,重新看见了一个新的自己。同时,他通过马克的影子,帮马克向父亲表达追逐梦想的需要,让马克真正有机会在梦想实现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意义。

纪伯伦在《先知》中写到:你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却庇护不了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这就是精神富养的超越,作为父母,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片允许自由成长的土壤。这要求我们不带着自己的恐惧,不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尽可能接纳、支持和信任孩子,并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人建立情感联接。

当一个人学会靠近自己的真实,就能看见对方的真实,并且能给予他人自我实现最大的帮助,这时爱和希望将无时无刻不在。

真正对孩子的富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富养,是去贴近孩子的真实,为他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点亮每一个生命的小小光芒。

如此,孩子将有机会在父母的指引下,学会温和地对自己,学会跟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如此,未来等待孩子的,将是一大片充满爱和希望的广袤天空。

···

作者 | 罗近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