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来广营 王府井 大栅栏”含有啥故事 王府井真有井吗
古都北京的老地名浩如烟海,随便拎出一个研究,背后大都有一串故事或传说。
有人统计,北京城区用一至十数字打头的地名就有二百多,用胡同、门、坟、营、庄、桥、河结尾的地名更不在少数。
本篇以较为出名的“来广营”、“王府井”、“大栅栏”为例,说说其背后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位于北京地铁十四号线东段的“来广营”,早已从过去的乡村成为繁华都市的一部分。
据说,“来广营”在清朝时期是正蓝旗的兵营所在地,时称“蓝营”。
后来这里成为百姓聚集居住的村屯后,人们叫来叫去把“蓝营”叫成了“来营”。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称“来广营”一名。
往早一点的时期追寻,来广营一带曾为明清皇族围猎之处,因地处京城北郊而称北苑。当年,这一带方圆数十里草深林密,皇家在此放养了大量鹿、獐等动物,并建有亭台、水榭,景色宜人。每年的春秋好季节,皇帝便带人来此狩猎、娱乐。
晚清时,此禁苑衰落,成为屯兵之地,民国初期逐渐荒弃为村落。
新中国建立后,北京朝阳来广营乡仍有32个自然村,一些村的名字都带着明显的屯兵特点。如:勇士营、清河营、黄军营、红军营等等。
现今,来广营之东是地铁望京东站,南为达理庄。达里庄曾为蒙元时期蒙古人坟地。俗称鞑子坟、骚鞑子坟。因称谓不雅,1982年更为今称。再南则是东湖渠,因位于古村北湖渠之东而称之。
来广营还存有两座清代寺庙,一为娘娘庙,一为关帝庙,都属于并不久远的古建筑。
北京王府井大街声名远播国内外,也是外地人来北京必到之处。
据专业人士考证,这条街得名"王府井",真是缘于明朝中叶以来街上的一口水井,“井”是这条街的根。
现今到王府井逛街,细心人会看到已有保护设施的“王府井”井盖。
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历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称。王府井大街则定名于民国初期的1915年。
在清光绪十一年《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皇都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1258口,但大多水质咸苦,只有极少数甘甜,能饮用得不多。而“十王府”街上的这口井,则属于甘冽可用之列。
《乾隆京城全图》和民国二年《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皆标明十王府街有一口井。但此井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战乱中被湮没,直到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才重见天日,1999年被进行了保护。
辽、金时代,王府街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忽必烈定都北京后,这个小村落开始繁华热闹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
明永乐皇帝时,在这一带建造了十个王府,叫十王府或十王府街。明朝灭亡后,王府也随荒废,人们还习惯称它为王府街。
晚清光绪、宣统年间,这里街道两旁出现了许多市场和店铺,还有一个"官厅",成为皇城附近一处繁华街区。
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把这条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那一眼甜水井而称王府井大街。
后来,王府井大街逐渐成了整条街的名称。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市政府对王府井大街进行了多次改造升级,继承发扬了传统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以新东安市场和王府井百货大楼为主体的著名商业街,让王府井大街每天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外宾客。
大栅栏是北京前门外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
它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
明代孝宗皇帝朱佑樘的弘治元年(1488),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木栅栏,并派兵丁把守,以防盗贼。于是,木栅栏始现京城。
到了清代,前门大街这里已成为主要的商业中心。因为做买卖的人多,为防止盗贼,各式木栅栏建得比其他地方都高大,所以有了"大栅栏"的名称。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此后大栅栏只存其名,不见栅栏。
据传,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当时前门外的街道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其中的廊房四条,就位于现今大栅栏的位置。
而所谓的“廊房”,指的就是临街经营的商业店面房。
2000年,北京市政府在对大栅栏街升级改造时,在街口修建了铁艺栅栏,使真正的栅栏又回到了大栅栏发源地。
如今,漫步在崭新的大栅栏步行街,可以看到色调、风格统一,古香古色的建筑,大栅栏独有的传统商业特色一展无余。
除了老北京丝绸商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六必居酱菜店、荣宝斋文房四宝店展示百年老店光泽外,同仁堂、张一元茶庄、长春堂、月盛斋熟肉店等都门庭一新。还有诸多外来的风味饮食各据一方,形成了新型的大栅栏饮食文化特色。
在老北京人中,曾流传着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小吃青云阁,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
现今,这些老字号,在大栅栏基本都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