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 | 细细月光进门来,急食不通取二间
第十三期
过了“商阳”,稍稍爬了爬缓坡,就是“二间”站了,秋意浓浓,夜凉如水,月光从房门缝隙挤进来,像是抹上了白糖。小朋友一听到数字是不是头就开始疼了呢?
二间在哪里呢?
爪后第二节啊。把食指微微弯起来,紧邻手掌那一节骨节中间凹下去的小坑就是二间了,拇指自然一贴就能贴到。
二间,一名间谷。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qiú)衄(nǜ)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鼻鼽,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二,是一个比较小的,大概的级数,也说明了穴位在食指第二、三节之中;间,通“閒”,金文“间”是月色透过门缝的情景,古代的农人们白天劳作,夜晚归来,门缝中的月光伴着入眠,悠哉游哉,这条缝隙就是“间”的距离。后来“间”做悠闲讲的时候,门里面放一个“月”,为“閒”;说明距离的时候,门里面放一个“日”,就是今天的“间”字,也有人说“间”就是太阳在日晷上走过一瞬的距离,是极小的缝隙呢。
金文“间”
荥穴,泉成了小流,迂回未深,“所溜为荥。”二间属水,还说“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生病了面颊的神色变化,或是很白,或是很黄,都叫做“变于色”。《难经》还说“荥主身热”,发热时都能用荥穴来缓解。
在中国古代医生看来,金是水的妈妈,水是金的宝宝,是母子相生的关系呢。用在属金的手阳明“大肠经”和其中属水的“二间”穴中就衍生出了治疗的原则和对症。你一定会问,金怎么能生出水呢?如果你把金、水放到季节中去看,大概就能理解了,金不是秋天的颜色吗?水冰不是冬天的温度吗?不经历秋天,就无法迎来冬天,五行相生的关系大致最早就源自自然的过渡。
疾病的症状总是杂乱无章的,但是中国人通过一层层的关系,抽丝剥茧,形成了很多言简意赅的对应,小朋友们要知道事情最初的样子,一直问到学校里没人答得出,无论这位老师多厉害。
小朋友,你知道“数”吗?在中国文化里它可有大文章呢。
黄帝,就是那个喜欢云彩的黄帝,他的老师歧伯曾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的人懂得“道”,就是所有的“为什么”,知“道”后还能用起来,形成“术数”,再配合饮食啊,居住啊,劳作啊,都能神清气爽地活到一百岁,你说“数”重不重要啊!
数,体现着古人看东西的本事,想说明一个现象,那时候还没有照相机,怎么办呢?就只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来比喻这个象,后来把这一类的现象用一段话、一个字、到最后就是用一个“数”来表示了。怎么样计数呢?从一到五,一二三四五,再循环一次,从五到十,因为有五个指头嘛。郭沫若老爷爷就曾说:“数生于手”嘛,还有人说“一二三四五,皆有古文,而六以上,即无古文,以此为上世原人只知五数之证。”数字最初是从手这个最天然的工具来计量的。你看,古人看数字并不零散,而是有序、旋转的,就像夜晚的星图;数字并不抽象,就在自己的手掌上;数字又是抽象的,有不同的气息、味道,就像数字代表的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行,一、二、三、四、五,五数一一对应,叫“生数”,水是一,火是二、木是三、金是四、土是五。数字当然是一点点变大的,五行是怎么样的长大和缩小呢?唐朝孔颖达老爷爷说:“又万物之本,有生于无,著生于微,及其成形,亦发微著为渐。五行生后,亦以微著为次。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是亦次之宜”。一切都是从小长到大的,从水到土,用它们的形象,来说明是如何逐渐变大的。各个朝代的文人啊、医生啊,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只是其一。我们可以多问问古人为什么这样想呢?
一二三四五这些数字呢,是孤单的阴或孤单的阳,就像只有半边的山。没有土,一切都不能生长,必须加上土的数五才能变化。所以《尚书》又说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又有了六七八九十的“成数”。这些数一个个紧挨着,既要独立,又在循环。
明朝的范钦根据“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建了一座藏书楼,就叫“天一阁”。他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就是怕书楼走水而失火啊。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
公号新开 无法留言 文中选图 不妥请说
版权归属 蒙蒙紫芽 投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