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止”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原则、有底线,适可而止
01.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俗语是从孟子的原话演变过来的。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说:“人要知道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才能有所作为”。
的确,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必须做,而有些事情却绝对不能做。当事情触碰到了底线,超越了界限,违背了原则,逾越了规矩,那就是绝对不能做。绝对不能做的就是“不为”,就是“止”,这是理智的人生态度。
明朝理学家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做人要讲规矩,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善事有好报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心中没有敬畏,肆无顾忌地夺取利益,是亵渎了生命,是要得到“天意”的惩罚。后人据此,总结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02.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所谓“敬畏”,是人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尊敬又畏惧”。“尊敬”这两个字是后天修为,“畏惧”这两字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生活在人世间,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对亲人的关心,对爱人的忠诚,对小孩的爱护,对朋友的真诚,对陌生人的善念。遵从规律,敬畏自然,才能活出一个人的本性真我,才能活出一个人的风范和姿态。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就是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适可而止。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应该敬畏的东西。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是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的良方。
03.“止”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原则、有底线,懂得适可而止
“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以一颗敬畏之心来面对我们的生活和栖身的世界,坚持做人的原则,守住做人的底线。
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让每一件事情都完美无缺,让每一个目标都圆满实现。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那些不完美,这就需要一种淡泊的心态,需要一种懂得掌握分寸、适可而止的智慧。
古人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虽然我们不必消极处世,要积极面对和争取。但也要有原则、有底线,要在自己的能力和掌控范围内去争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行与止、进与退,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可谓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助朱元璋登基,在大封功臣之际,告老还乡。刘伯温不居功自傲,懂得“止”与“退”,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尊严与地位。
张良辅佐刘邦,反秦扶汉,功莫大焉,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但他能置功名于身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赢得生前身后名,成为后人所乐道的谋略家。
反观韩信,他辅佐刘邦,功不可谓不大。但他不知谦让,一味伐功逞能,有功高震主之嫌,最终落得一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如此可见,君子不可不知“止”啊!
04.要做得“行有所止”,就要懂得“放下”
人生像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旅行,遇到的事情,遭受的困难、挫折,就像背负的行囊。聪明人懂得精简,不时地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出去,轻装上阵;而愚笨的人却任何一点东西都要背上,结果越背越多,重不堪负。
懂得“放下”,可以让自己变得轻松,也能使我们能更好地经营自己。人生不满百,这个世界赐予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若遇到一点不开心、不如意不愿意“放下”,老想向谁讨还“债务”,你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浪费在无谓的生气上。相反,对遭受的那点挫折、不公,想开了、放下了,你就可以有精神去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
“放下”无需满腹经纶,也不必跳崖蹈海,它需要的只是一种姿态:站在某个高高的心灵峰顶上,纵目四望。一个人应当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眺望未来既能感受到眼前的苟且,也能预见诗和远方;既能忍下眼前的不公,也能抓住新的机遇,绽放出新的光芒。
05.要做到“行有所止”,就要“难得糊涂”
世人都知道“难得糊涂”,却不知道郑板桥对“难得糊涂”有特定的解释和内涵。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在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
从这一行款跋的解释来看,郑板桥内心的“糊涂”,是“放一着”,是“退一步”,是放下和退让,是不斤斤计较,不求事事有报,表现的是包容、大度的胸怀。
在得失和利益面前,如果一个人老是斤斤计较,老是对自己的境遇这也不满那也不平,估计一辈子都会活得磕磕绊绊。世间的聪明人多,“糊涂”的人少,与聪明比起来,“糊涂”更难。因为聪明仅仅停留在智力和智商上,而“糊涂”却升华到了一种智慧和胸怀。
06.当止则止,过往不悔,这是一种人生大彻大悟的智慧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根本就不是比赛,你和谁都不需要比。如果一定要找到对手,那就是死亡,但结局已经注定,所以这不是比赛。承认在某些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反而可以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真正可以取得成效的领域中。
《大学》中有一句经典之语:“知耻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很多事情就是一线之隔,行与止,进与退,舍与得也是这样。当止则止,过往不悔,这是一种人生大彻大悟的智慧,也是一种对人对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