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级财务晒在阳光下—官庄工区探索农村“三资”管理新路径

让村级财务晒在阳光下
—官庄工区探索农村“三资”管理新路径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 吴瑞 曾庆芳

“村里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结余多少,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也更放心了。”11月6日,官庄工区东兴街道宋庄村的村务监督公开栏前,群众一边认真查看财务公示,一边满意地谈论。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一直都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官庄工区纪工委创新监督模式,延伸监督触角,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贯穿于“三资”监管全过程,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亮出明白账

拆除隔心墙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村级财务收支量日益增加,监管难度也随之加大。今年初,市委巡察组的巡察反馈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为官庄工区敲响了警钟,辖区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仍存在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问题。

官庄工区纪工委迅速研判,果断出击,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工区农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了《官庄工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创造性地提出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贯穿于“三资”监督管理中。

“管好‘三资’,亮出明白账是一项重要手段。” 宋庄村文书尹振喜说,自《办法》实施以来,每月初他都会将村账张贴在村组的显要位置。大到几万元的土地承包费,小到几元钱的办公用品开支,每一笔都来去可循。

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宝惊喜地发现,到财务公示栏前看村账,已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习惯。他说,过去经常出现在账目中的“贷方”“借方”等专业术语犹如“文言文”,群众看过后往往一知半解、疑虑重重;现在的村账就如“白话文”,大账小账发生一笔晒一笔,账目清单一目了然,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家底清,账目明,民心顺,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疙瘩”也跟着解开了,乡亲们自觉投身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积极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扎紧“铁笼子”

看好“钱袋子”

某村文书何某两年内分3次将村集体土地补偿款18万元、10万元、60万元外借;某村3名组干部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中饱私囊……

翻开官庄工区“三资”案件卷宗,一些村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令人扼腕。管好“三资”,务必将村务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办法》规定,村、组资金统一纳入镇(街道)管理服务中心统管账户,分户核算。财务开支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且注明用途并签字,经两委2/3以上人员会审、签字且无异议,交由村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盖章)、村委会主任签批后,方可进行正常开支。

为防止资源流失,《办法》明确,村集体资产发包、租赁,每3年至5年按照市场运行情况调整一次。农村集体资产以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经营,或需要调整、转让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示。村级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台账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台账,须如实登记使用人名称、使用期限、收益和资金结算情况。

随着《办法》的实施,官庄工区的“家底”愈发丰厚,34个行政村共核实资金36507492.03元,资产75267481元,资源土地158616.27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显著提升。

扎紧制度“铁笼子”,看好农民“钱袋子”,一项项惠当前、利长远的举措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减少了信访工作量,更确保了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为巩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织密监督网

严防“微腐败”

对于有着20多年党龄的孙庆贵来说,如今收到村里送来的财务收支明细,已成为寻常事。生活在基层,更了解基层,让他这样的老党员监督起农村“三资”时心明眼亮。

自实施《办法》以来,官庄工区村级财务收支实行村两委及监委会签制,并书面报送村里的每一位党员,为“三资”管理再上一把“安全锁”。

与此同时,该区还建立了“三资”监督管理四级责任体系,通过明确镇(街道)党(工)委、纪(工)委、职能部门及村务监督委员会四级职责,层层压实责任,让基层干部心有敬畏、行有戒尺,面对诱惑不动心,面对利益不贪心,从源头上铲除了滋生“微腐败”的土壤。

着眼于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能,工区监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责,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工区纪工委成立督导组,每月初对辖区相关部门及各行政村贯彻执行《办法》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全面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向常态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明确责任主体,压实四级责任链,我们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抓好农村‘三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农村和谐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采访中,官庄工区纪工委书记刘朝普的话语掷地有声。②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