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一样的特大暴雨,应对是不一样的办法

全文字数2000字

阅读时间约8分钟

本文作者 郑阳 王帅 柯钺铠 黄娟

8月27日到30日,珠江三角洲和粤东、粤西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惠州、汕尾、揭阳、汕头多地雨量爆表,珠海香洲576.6毫米,汕头潮南区仙城镇556.2毫米,深圳龙岗区522.4毫米,均超过历史极值。广州白云机场累计降水也达到了112毫米。

面对凌厉的雨势,以及开学前暑运回程高峰,中南空管局坚持安全底线,多措并举提升效率,打好暑运的最后攻坚战。

广州:流量随着天气走

“管调,外场,白云机场启动大面积航班延误蓝色预警”中南管制室值班员吴亮刚放下电话,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响起了。

作为中南地区调度中心,运行管理中心快速响应,主动了解中南区内机场接收航班备降的能力,将了解到的信息汇总过滤、及时通报,力保当航班大面积备降时忙而不乱、从容不迫。

雷雨来临,管制空域内的天气瞬息万变。同一块地方时而雷电交加,时而又风轻云淡,这就需要管制指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为此,广州终端管制室由处室领导亲自挂帅,24小时紧盯现场不放松,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指挥方案,通过更改指挥扇区职能、细分进离港航班路线、开设临时指挥扇区等方式,充分利用有限的空域资源,在狭小的空间做出大文章,使现场运行效率最大化。

广州终端管制室积极与周边单位和流量管理部门磋商,摒弃了传统的“一刀切”流量管理方式,而是在基于对天气详细研判的基础上,将流量管理精确到一小时,甚至是半小时,做到流量随着天气走,最大程度保障更多航班的顺利起降,与天气争锋,与时间赛跑。

8月29日雷雨持续侵袭珠三角地区,管制员们一直鏖战至太阳初升。

8月30日凌晨,白云机场共落地142架次,其中凌晨三点至凌晨四点仍有31架次落地,达到了雷雨天气下航班落地的小时架次高峰。

“尽量让更多的航班起飞,让更多的人离家更近一些”,这是广州终端管制室所有管制员的心声。

为此,广州终端管制室开辟了数块等待空域,划设了数条等待航线,管制员顶着巨大的指挥压力,为更多的航班提供盘旋等待的机会;只待天气适航间隙,马上指挥航班落地,让旅客尽快回到家的怀抱。

深圳:与老天爷赛跑

深圳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站点录得24小时降雨量最高达413毫米,刷新1952年以来8月降水纪录!

深圳机场29、30日分别取消航班114和165架次,恶劣天气的影响可想而知。

早在暴雨来临前,气象部门就提醒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值班预报员密切跟踪季风低压与南侧的西南急流动向,加强天气会商,提前通过电话、微信和航空气象信息系统等渠道方式将天气动态通报给相关用户,两天发布机场警报13份。

全站一直密切关注天气形势的发展,8月29日晚,深圳空管站应急指挥部启动橙色防暴雨应急预案,值班领导来到塔台现场,管制运行部加强值班力量,塔台管制室席位全开。

管制员们密切注意航班运行动态,保持和气象部门随时沟通,积极联系珠海进近、广州区管等上游管制单位,加速放行本场航班,避免旅客滞留机场和长时间机上等待;飞行服务室利用航班运行决策系统积极向各航空公司告知放行时刻,及时将最新的返航备降信息记录和通报给航空用户,方便航空公司和机场进行决策,合理调减航班,科学分配运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了解到29号暴雨将至的气象预报后,导航室与老天爷赛跑,尽快推进飞行校验工作,凌晨起早作业,赶在暴雨前完成了34号盲降设备的校验。

远在中山的南朗导航台DVOR监控电缆头因浸水导致参数告警,导航室第一时间驱车前往现场,清理电缆头,重新密封,确保恶劣天气下导航设备安全可靠。

汕头:迈过塌方的山路

8月31日上午,为预防暴雨带来的安全隐患,技术保障部领导联系大洋雷达站高压电代维对高压杆进行巡查,发现通往大洋雷达站的山路出现了严重塌方。

这是海拔900米的大洋雷达站交接班的必经之路。

而第二天便是雷达站交接班的日子,暴雨下的台站更需要物资支援和人员守护。

得知消息后,技术保障部高度重视,研究布置第二天雷达站的交接班路线。经提前摸查,通往雷达站的另一条道路也出现了山体滑坡,无法通行。技术保障部继续多方联系,最终收获了原出现山体滑坡的道路已经抢修恢复通行的好消息。

9月1日上午,技术保障部与后勤服务中心联手,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随行,越过临时抢通的山路,顺利完成了大洋雷达站的交接班工作。保障了大洋雷达站的正常运转,为航班的正常安全运行提供了充分保障。

随着雨势转弱,久违的蓝天重现。据悉,此后一周广东天气先后受低层弱切变和弱冷空气影响,雷雨天气仍将出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