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殿堂:永恒之城与宇宙之光

古罗马广场遗址上的奥古斯都塑像(贾珺摄)

公元前31年,凯撒的养子屋大维亲率大军在阿克提姆海战中击败昔日盟友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统领的联合舰队,顺便灭亡了埃及托勒密王朝。三年后,他得到元老院所奉的“奥古斯都”称号,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在其统治期内,对首都发起了大规模的建设,一个“砖砌的罗马城”由此逐渐变成了“大理石的罗马城”。

为了纪念那次海战的辉煌胜利,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令他的女婿、著名建筑师阿克利帕在罗马设计了一座万神庙,两年后宣告落成。

古罗马文明源自古希腊。古希腊是一个泛神崇拜的社会,将最好的建筑献给无处不在的众多神灵,其标准的神庙形制采用长方形平面,设有前后廊或者一圈围廊,室内分为前厅和内室两个部分,前厅供奉硕大的神像。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施工极为精确,附带大量的雕塑,造型力求完美。

模仿希腊神庙的罗马海神殿(贾珺摄)

古罗马全盘继承了古希腊的大小神灵,早期所建的神庙也都模仿希腊神庙的样式,尤其注意遵循古希腊人创造的柱式制度。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为每一位神灵单独建一座庙,但这座万神庙比较特别,其中同时供奉了多位大神,成为诸神聚会的最高殿堂。

重建后的万神庙(贾珺摄)

公元80年罗马突发大火,存世一百多年的旧万神庙不幸被焚毁。公元118年,当时在位的皇帝哈德良下令在原址重建一座更加宏伟的万神庙,并由其本人亲自主持设计。公元125年新庙建成,在将近1900年的岁月中一直屹立不倒,成为整个古典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建筑,被后人视为古罗马文明的最高象征。

顺便说一句,历史上热衷于大兴土木的最高统治者多不胜数,但能够亲自担任主创建筑师的实属凤毛麟角。哈德良是古罗马五大贤君之一,以博学多才著名,这次成功跨界,更加令人佩服。

2013年,王南开始为《读库》撰写《建筑史诗》系列长文,第一篇《万神殿堂》就主要讲述以万神庙为代表的古罗马建筑故事,一举打响头炮,在读者圈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古罗马发端于亚平宁半岛的中北部,原本是地中海沿岸星罗棋布的君主制城邦之一,首都罗马城传说由一对母狼喂养长大的孪生兄弟始建于公元前753年。城市主要依托七座山丘发展而成,因此又称“七丘之城”,西侧依临一条蜿蜒的台伯河。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国王,建立共和国,此后显示出强大的战争征服能力,不但统一了亚平宁半岛,而且将自己的版图扩张到地中海沿岸的广袤区域,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庞大国家。公元前1世纪,经过激烈内战之后,奥古斯都正式建立了古罗马帝国,此后历任皇帝多次对外征讨,将帝国的边界不断向更远的地方推进。

古罗马城平面图(王南绘)

几百年间,罗马城始终是帝国建设的重点,百万人口在此生活,商业繁华,文化发达。《万神殿堂》的第一章名为“永恒之城”,详细讲述罗马这座世界之都从起源走向鼎盛,然后不断衰落,最后随着帝国灭亡而陷入荒凉的全部过程。

古罗马混凝土拱券结构(贾珺摄)

第二章“希腊与罗马的二重奏”先介绍年代更早的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古罗马的深刻影响,然后笔锋一转,亮出古罗马人所掌握的独门绝技——天然混凝土材料与拱券结构。古罗马建筑以混凝土拱券为骨肉,以大理石和砖块为外衣,将古希腊开创的古典风格发扬光大,创造出更为宏伟的外部形象和更加丰富的内部空间,宛如一曲精彩的合奏。

第三章“古罗马建筑群像”是一幅长卷画,将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广场、凯旋门、竞技场、剧场和浴场逐一呈现。

广场号称城市的客厅,周围环绕柱廊以及神庙、巴西利卡、元老院等公共建筑,可以满足市民聚会以及宗教、政务、商业等诸多功能。罗马市中心分布着一系列的广场,分别以最高统治者凯撒、奥古斯都和图拉真等人的名字来命名。

君士坦丁凯旋门(贾珺摄)

凯旋门是一种纪念碑式的拱门,用于铭记帝国对外征战的辉煌胜利,其立面构图严谨端庄,成为后世竞相效仿的经典模式。

大竞技场(贾珺摄)

古罗马市民热衷于观赏残酷的角斗表演,为此兴建多座椭圆形平面的大型竞技场,其中最大的一座可容纳数万名观众,外立面分为四层,采用不同的柱式叠加而成。剧场的性质与竞技场类似,拥有舞台和看台,经常依靠山坡营造。

卡拉卡拉浴场(贾珺摄)

浴场则是另一种很受欢迎的公共建筑,占地广阔,空间复杂,不但含有各种洗浴设施,还附带图书馆、餐厅、健身房、会议厅,简直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享乐天堂。

万神庙平面与剖面图(引自《外国建筑史图说》)

本书的主角万神庙在第四章隆重登场。与大竞技场和大浴场相比,这座神庙的外观灰蒙蒙的,并不显眼,甚至有点笨拙。正立面是一个带山花的希腊式门廊,外侧由八根科林斯柱支撑,将圆形平面的穹顶大厅掩藏在身后。但只要走进青铜大门,见到无比恢弘的室内空间,所有人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万神庙内景(贾珺摄)

大厅平面直径达43.2米,半球形的穹顶距离地面的高度也是43.2米,体现了精确的几何美感。一圈厚重的墙垣支撑着穹顶,内部墙面做了精心的划分,其间包含八座墩柱和八处内凹的空间——一个用作入口,另外七个做成壁龛,分别设置朱庇特、阿波罗、维纳斯等七尊神像。地面铺设精美的大理石板,并且暗含排水设施。

万神庙圆洞天窗(贾珺摄)

万神庙的穹顶主要利用天然混凝土现浇筑成,长期保持跨度最大的世界纪录,直到1912年才被波兰的一座现代展馆超越。穹顶中央最高处开设了一个直径约8.5米的圆洞,让自然光线直接照射进来,带来神秘莫测的光影效果。

这个圆洞被称为“宇宙之眼”,是万神庙直接与苍天沟通的窗口,白天迎接从清晨到黄昏轮回转换的日光,夜晚遥对月亮和万千星辰。如果碰上下雨,水滴直接洒入大厅,在穹顶之下四处弥漫,宛如云雾缭绕,更有仙境之感。

公元609年万神庙被教皇卜尼法斯四世改为天主教堂,早先的神像全部撤去,中央壁龛中供奉圣母怀抱幼年耶稣的塑像,另外三座壁龛分别成为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以及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二世和翁贝托一世安葬遗体的纪念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