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说要约的饭,最后都约到了吗?
“记得来找我约饭啊!”
深夜里,朋友圈的左上角亮起了一个1字红圈,路斯点开,看到一个陌生的头像。
按照惯例,路斯在深夜发的朋友圈大多是无人问津的自说自话,能在这个点给自己点赞的会是谁呢?路斯一阵疑惑。偏偏她忘了给对方改备注,一时间确确实实想不起来是谁了。
点开对话框,发现自己和对方的聊天还停留在一年前。对方的最后一句话是:“记得来找我约饭啊!”路斯回复:“当然!”,附加一个亲亲的表情。对话终止于此,至于那个“约饭”的邀请,谁都没有再主动提起。
翻了几页聊天记录,路斯逐渐想起了这个人。她是和路斯一同实习的同事,工作第一天两人碰巧一起迟到,在一队整整齐齐的实习生里,迟到还能有个伴,总算两人都不是太难堪。路斯叫她苹果,因为她爱吃苹果;她叫路斯橙子,因为路斯爱吃橙子。这种绰号好像并不是出于友谊的亲昵,更像是这段注定短暂的关系中的一个好记的代号,总之路斯是记不起她的全名了。
路斯一页页翻着聊天记录,“橙子”和“苹果”在两个月的实习期里,对话往来得相当密切:
橙子:江湖救急!有没有姨妈巾?
苹果:有的有的!你别动,我给你送过去!
橙子:啊!还好你带了!
苹果:你看我们多有缘,连来姨妈都是一致的!
“生理期都一致”,这是一个女孩之间表示亲密的指标。苹果的语气里透着小女孩的得意,橙子回了一个爱心的表情。那是一个自己不常使用的表情,路斯想,自己当时也许是七分感激三分感动。毕竟作为一个“社恐”,开口找人借卫生巾这样的事情,难度无异于登天。
路斯想起来,那段时间“橙子”和“苹果”几乎是形影不离的。两人像小学生一样,连厕所都要拉着手一块去。聊天记录里说的最多的还有吃饭问题。从最开始客客气气的你来我往:“到饭点了,要不要一起吃饭?”“好的,稍等一下哦”,到之后简单默契的“饭?”“走!”。在暴烈的太阳底下,两人几乎每天共撑着一把遮阳伞,一边挽着彼此的手臂,一边咒骂着鬼天气,走过从办公楼到食堂的一段距离。
路斯并不喜欢和别人一起吃饭,但确实和另一个女孩几乎每天都手挽手地一起吃了两个月的饭。她和“苹果”之间,确实也曾有过某种程度的亲密吧。
实习期接近尾声,这批占据了单位一大片工位的实习生作鸟兽散,每天都有人离开。有时去上个厕所的功夫,回来旁边的人就不见了,留下桌上的一杯散伙茶和微信群里客套的道别。路斯每天都在复习这一套流程:尚未离开的其他人在微信群里排着队发留念和再见的表情包,或者配上一句“以后常约”的话。这场为期两个月的相识在离别的时刻达到了情感大爆发,即便没怎么说过话,也要送上一个表情包以示惜别——至少是每天都一起点奶茶、喝奶茶的关系呀。至于之后到底还能不能约,大家都知道那是可有可无的后话。
“橙子”和“苹果”都留到最后一天再走。“苹果”跟“橙子”打趣道:“我们赚了好多奶茶呢。”路斯也略有不舍。其实她并不习惯那段时间“依依惜别”的氛围,在她看来这种氛围更像是一种夸张的仪式感,而非真情实感。但她相信,至少在当时,“橙子”和“苹果”之间,有着区别于微信群里的“表情包关系”。
“苹果”和“橙子”后来当然也没有约上饭。在路斯仅存的关于两人的记忆里,离职当晚她们去了一家很贵的餐厅,开开心心地点菜,还喝了一点酒,尽情地骂了单位里讨厌的人,哭着笑着聊了许多快乐悲伤的事情。具体的细节是记不清了,最后两人AA了饭钱,往来便止于那句“记得来找我约饭”。
“我是火车上聊天的人”
推心置腹后重归陌路,这样的剧情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不少见。三三也是在朋友圈里看到男孩晒出结婚证的照片,才想起自己和他有过一段两个多小时的“相遇”。
那天三三在一列夜行的列车上,三三斜倚着火车车窗,窗外遥远的路灯连成线,向着远方无限延伸。接近凌晨,硬座车厢里响起了断断续续的呼噜。灯光昏暗,在玻璃照映出的影子里,对面的男孩把书合上了。三三瞥了一眼封面,巧了,自己包里也带着一本。
三三多看了这个男孩两眼。他拿出了手机,摁下拨号键后放到耳边,但随即脸上出现一阵慌乱和窘迫。三三猜测,“估计是欠费了”,这种事情过去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表情她十分熟悉。三三继续望着窗外,实际上眼睛还在瞥着玻璃上男孩的影子。看起来这个电话是非打不可了。男孩舔舔嘴唇,看了下周围,在一群脱了鞋东倒西歪的乘客里,尚且清醒的三三是最好的求助对向。他望向三三,开口借手机,说自己欠费了。三三暗笑,果然!她把手机递过去,男孩还回来的时候,惊喜地夸三三的手机壳。那是一个小众的动漫人物,听起来对方是圈内人。
列车驶入隧道,一片漆黑,三三低声礼貌地回应对方。之后他们从手机壳聊到了动漫,从动漫聊到了音乐,从音乐聊到书。聊到合拍处,两个年轻人压抑着兴奋,哑然地比划出夸张的表情。黑夜的旅途百无聊赖,然而此时两人聊得兴起,在寂寂的夜里构成了一个鲜活的小岛。三三笑着从包里掏出那本封面一样的书时,男孩两眼放光说:“缘分啊,咱们太有缘了。”
三三不置可否,顺口把话头接到书本上。“如果两人顺理成章地加了微信,分别后继续联络,之后感情升温,这段“欠费事故”成为一场艳遇,那这‘缘分’可就太俗套了。”三三不想坠入这种俗套。两个多小时,足够把对方的“灵魂”扫描一遍。他们不停地交换着信息,直到列车速度放缓,前面就是男孩该下车的站。
“你的站到了。”三三说。
“对哈,这么快。”男孩起身从架子上取下行李箱,三三帮他接住。男孩说了声谢谢,然后又带着点遗憾说,“手机没电了,没法加你微信。”
列车继续往前,窗外的黑夜跟着渐渐变浓。三三突然想起一句诗来: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不知为何,对于不能加微信这件事,三三竟然有点庆幸,“我知道我们之后不会再有交集,那两个多小时里能聊得很愉快,我已经很满足了,不能再多了”。
一天后男孩还是找到三三的号码,发来了添加申请,备注是“火车上聊天的人”。三三忖度了一下,还是通过了申请。对方客气地说,“以后来**地,记得来找我玩。”三三也客气地回“好的好的”。她知道自己不会去,去了也不会找他。“火车上聊天的人”这个描述非常准确,他们在黑夜的列车上结伴度过了不断共鸣的两个小时,但那已经足够了,大家都有自己原本的生活轨迹。“火车上聊天的人”,当时固然有灵魂碰撞的感受,但下了火车,也就是个陌生人了。
大概这就是成年人的社交吧,很难判断一段关系究竟是深还是浅,在某个时间段里一时热络无他的人,很有可能在之后江湖两忘。但在某时某地,曾经产生过的一些亲密是真实存在过的。或许也不必为“醉后各分散”的结局惋惜,三三想到那个“火车上聊天的人”,说起“缘分”两个字时晶亮的眼睛,谁能说那两个小时的相逢就不是缘分呢。
但路斯和三三都明白,最舒适的关系莫过于当时的浅尝辄止,再往深处走的话,彼此都要力不从心了。
故事的最后,路斯重新浏览了一遍“苹果”的朋友圈,无声无息地关心了一下她近期的生活;而三三给男孩的结婚证照片点了个赞。这些或许可以算作是那些短暂而亲密关系的回声吧,互联网时代终究给了人一些可以随时想起、随时回忆、随时怀念的温存空间,每天都会有无数个大人,像这样突然想起自己曾遇到过的某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