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教授讲内经6 |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峙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张志聪注:“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马莳注:“然天虽主阳,而阳中有阴,故其于万物之生长也,阳生之而阴长之;地虽主阴,其于万物之杀藏也,阳杀之而阴藏之。”“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姚止庵注:“阳杀者,盛夏之酷烈,铄石流金,万物焦枯,阳极而亢。人之为病,邪热火炽,纯阳无阴,若伤寒之阳邪内传,杂病之风盛火焰;又若饮食辛热之人,火邪痰结,二便硬燥,并属阳亢。失此不治,杀人甚速,急宜苦寒之类也。”
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历代医家注解当中由于涉及阴阳中有阴阳,解释的内容比较烦琐,不够简明,以至于后世学者至今对经文的原意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张介宾对《黄帝内经》的贡献是巨大的,直至今天对此段经文最精彩的注释还是来自于张介宾,我们应该了解一下这位大家。
如何才能简单明了地解释该段经文?目前各家观点还不够统一,应该从3个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是指阴阳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阳化气,阴成形”可以找到彼此相互依存关系。比如春夏阳气生长,所有天地间的动植物也都处于生长旺盛的时期,动植物是形属阴,所以称之为“阳生阴长”;而到了秋冬季节阳气收藏,天地间的动植物也开始收敛而封藏。同样道理,当阳气收藏时,属阴的形也相应收敛,所以称之为“阳杀阴藏”。这种观点也是符合“阳为用”、“阴为体”的关系。“阳化气”为用是指事物的功能,“阴成形”为体是指事物的形体,事物的形随着功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也是指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彼此互相依存的关系。
第二,是指阴阳两者相互克制的关系,虽然从表面来看,阴阳是相互跟随的,阴阳也是相互依存的,但仔细分析阴阳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生与长”,“杀与藏”,但是“气”与“形”的阴阳关系是相对的,气为阳,形为阴。就单纯意义的阴阳来说,一定是相对的。这是同一事物中的同时存在着具有阴阳关系的两个事物彼此相互对立。
“阳生阴长”是指在阳生时阴也要长,阴长的目的是克制阳过盛,例如,在五行当中,木生时木盛,金也一定要长,克制木的生长;火生时火盛,水也一定要长,克制火的过旺等。“阳杀阴藏”是指阳气肃杀时,阴也要收藏,阴收藏的目的是防止阳气在肃杀的同时,阴气过于旺盛而使虚弱的阳气被阴所伤害。阴阳彼此相互伴随、依存的目的就是要保证阴阳的平衡关系。
第三,是指阴阳两个方面的功能,所谓“阳生阴长”,是指阳主生,阴主成长,阴来自水谷精微,营养而助阳成长。所谓“阳杀阴藏”,是指阳要杀,阴来藏,水为阴,火为阳,阳火收藏需要阴水收藏。
总之,单纯的阴阳关系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对立关系表现在同一事物上,为体用的对立关系,“体”是指事物的形体,性质象地属阴;“用”是指事物的功能,中医称之为气,性质象天属阳。对于不同事物来说,阴阳的对立关系表现在两者相克关系上,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指两个具有阴阳属性的事物的相互对峙的关系,是阴阳五行之间相克的原因与结果。阴阳的功能是阳主生,阴帮助阳成长;如果阳气肃杀,阴帮助阳气收藏。
三、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是生长的结果,“阴成形”是收藏的结果。就五行来说,阳气的生长是木生火,最终化气;阴成形是指金生水,金性凉、致密,凝气在金上而成水。从中可以看出,“阳化气,阴成形”是事物的生成原因和结果,也可以理解为阳主生长而化气,阴主收藏而成形。
结合两段经文可以看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强调事物的相互克制过程,防止事物的过盛而造成阴阳失衡。“阳化气,阴成形”则强调事物的相生过程,保证事物的生长收藏的循环。例如,就四季的关系来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阳气生、阴形生,夏季阳气长、阴形长,秋季阳气肃杀、阴形凋零,冬季阳气藏、阴形藏。这样阴阳变化的结果看似相长,实质是阴形的变化是随着阳气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以形克气。就五行关系来看,木生火为阳化气,金生水为阴成形,也可以理解为以气生形。
再以人体之精为例,水谷精微入于胃化为精,脾的运化将气化的精微上输到肺,这是精的第一次化气,此精气入经脉为营血,而其中之气养精,也就是所谓的“精食气”,藏于五脏而成五脏之精,而营血中阴的部分生成人体之形,这就是阴成形。五脏之精再一次化气为人体之阳气,因此精化气为阳,精收藏为阴。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