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九州是升级版的炎帝《连山易》八山
黄帝在穷桑(濮城,今印度拉吉加西古城附近)登帝位,实处大梁(摩亨佐·达罗)。与500年前炎帝叔均一样,卦在西北,实处昆仑虚(哈拉帕)。
黄帝在大梁发布法令,进行土地改革,分疆划野,对全国的疆域进行了重新划定,在炎帝八山的基础上,按九宫划分国土,执行九州制度。见插图58《黄帝五行九州图》。
插图58 黄帝五行九州图
何谓九州?《淮南子·地形训》说:“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算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黄帝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就是当时古昆仑山四周,九块适于耕种的冲积平原。
东南神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兼山,少昊氏青水(雅鲁藏布江)孟加拉平原,命名为农土;
正南次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叠山,季釐国洋水,颛顼时代称黑水(恒河平原),命名为沃土;
西南戎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列山,少典氏姚姓有虞氏弱水(萨拉斯瓦蒂河)下平原,这里也是炎黄故土,有虞氏首领自称“天虞”,炎黄列帝只能自称“天子”,命名为滔土;
正西算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连山,帝鸿失败之地,赤水(印度河)与弱水(萨拉斯瓦蒂河)下平原之间的白民国,命名为并土;
正中冀州,为黄帝九宫破八卦增加的一卦,位于赤水(印度河)、洋水(恒河)、弱水(萨拉斯瓦蒂河)三条河流的上平原。这块土地原本是炎帝姜姓后裔蚩尤和咸鸟后裔巴人所辖,中心城市穷桑(濮城,今拉吉加西古城)。黄帝入主穷桑之后,兑现了承诺,将这块土地封给咸鸟后裔巴人,建立咸鸟之国。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咸鸟部族走上了政治舞台,乃至在后来的夏、商、周三代帝王身上,都有鸟图腾的影子。此处位于黄帝九宫正中,命名为中土;
西北台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崇山,黄帝大梁城(摩亨佐·达罗)所在地,位于赤水(印度河)下游信德平原,黄帝因之以成帝业,命名为肥土;
正北泲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藏山,黄帝把末代炎帝榆罔后裔分封到赤水(印度河)上游旁遮普平原北面,建立北齐国,命名为成土;
东北薄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伏山,位于今塔里木盆地,是中容国所在地。因塔里木河两岸沙化严重,土地较少,命名为隐土;
正东阳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潜山,位于江水(长江成都)上平原,最初为帝鸿的白民国,后为司幽国,在炎帝叔均时代,正式划归少昊氏管辖,命名为申土。
说起“阳州”,作者不得不插一句。《淮南子·地形训》记载了一件与阳州有关的事,《淮南子·地形训》说:“ 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书中记载了测日影的三种工具,扶木、建木、若木。《淮南子·地形训》说:扶木(扶桑木)在阳州,接受第一缕晨光;建木位于中央最南方的都广之野,上古的帝王们都在这里卸任继任,中午太阳由上向下笔直照射,建木四周不会出现影子,人大声疾呼没有回声,此处大概是天地中心;若木(弱木)在建木西,树底下有十个太阳,光华普照大地。
结合我根据伏羲八卦、炎帝《连山易》、黄帝《归藏》推演出来的“正东阳州,实际上是炎帝《连山易》中的潜山,位于江水(长江成都)上平原”,那么《淮南子·地形训》这段就等于告诉我们:上古对太阳运行的观测,从东到西,分别设立了三个观测站:
第一站,在正东方阳州长江成都平原,测量日影的仪器叫扶木,或叫扶桑木。
第二站,在位于中央最南方的都广之野,在黄帝建国的穷桑弱水(恒河)的南方,测量日影的仪器叫建木。《海内南经》载:“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艹/区],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这里是太阳从东往西运行的中心位置。
第三站,在弱水(萨拉斯瓦蒂河)下游有虞氏附近,测量日影的仪器叫建木叫若木(弱木)。
作者先不说建木、若木(弱木),单说根据伏羲八卦、炎帝《连山易》、黄帝《归藏》,结合《淮南子·地形训》推导出来的“扶桑木”在东方阳州成都平原一事,这与现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的地理位置完全一致。所以根据中国古代典籍,是可以复原华夏历史的。我们当代学者,真的要好好挖掘一下华夏古代文献了!
九州的划分,明确了中土冀州的法定地位,对出于九宫之中的黄帝,是一种理论上的肯定。
黄帝在九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国家体制:九州每州下设十师,每师下设十都,每都下设十邑,一邑为五里,一里为三朋,一朋为三邻,一邻为三井,一井为八家。
九州的划分,同时也削弱了八卦宗主国的地方势力,黄帝居于卦中监制万国。黄帝为了便于管理,让人们搬出山林,又组织修建了五座大城,用来移民。如此一来,黄帝治下的人口越来越多。
以上节选自《左祖右社与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