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束缚 焕新人生 | “帕友”老陈: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收获“新年大礼”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该病往往起病隐匿,其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运动迟缓,进而累及对侧肢体。帕金森病的病情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恶化,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罹患帕金森病十余年 病情明显加重

  现年75岁的陈老伯(化名),是一位有着12年病史的老“帕友”。与危险化学品打了半辈子交道,在陈老伯的性格中镌刻进了倔强、果敢,也留下了一些影响心肺功能的慢性疾病。但谁也没想到,在退休后,他还会遭遇帕金森病这样难缠的“对手”。

  12年前,陈老伯因左侧上肢出现不自主抖动症状,去当地医院就医,被确诊为“帕金森病”。起病初期,他辗转当地和上海的多家知名医院寻求治疗,通过调整用药一度较好地控制住了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期,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减退,患者病情不断加重。在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前,陈老伯肢体僵硬情况严重,肌张力很高,几乎无法行走,卧躺时无法翻身,张嘴困难,躯体酸痛难耐。

  眼见陈老伯病情不断加重,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家人都很着急。

  严谨评估 顺利手术

  刘伟钦主任介绍,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又被称为“脑起搏器”手术。顾名思义,它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因帕金森病导致的运动失能(如僵硬、震颤、步态不稳等),并减轻服用药物产生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以期恢复病人的自如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DBS手术相较于其他外科治疗方法,具有不损伤脑组织、可调节、可逆、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较高等优点。但在进行DBS手术前,必须结合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全身检查、精神认知功能测评、美多芭冲击试验等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

  陈老伯年事已高,基础性疾病较多,心肺功能较弱。刘伟钦主任团队在为患者进行评估时格外审慎,并与医院麻醉科医师一同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尽可能避免术中意外的发生。

  刘伟钦主任在向患者和家属详细沟通手术方案和风险后,得到了他们坚定的理解和支持,签字同意开展DBS手术。DBS手术是难度级别较高的四级手术,刘伟钦主任应用3.0T MR薄层扫描定位,在患者脑深部特定的神经核团内植入细小的电极,再完成外延导线和刺激器在皮下的植入。整台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陈老伯经过一段时间监护室观察后,安返普通病房。

  脑起搏器开机调试 新年焕新生

  术后一个月,患者陈老伯接受了脑起搏器开机程控调试。工程师通过对刺激参数的耐心调整,陈老伯原本僵直震颤的肢体当即开始缓解,酸痛感明显减轻。

▲ 完成脑起搏器开机调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从起初可以轻松做踩单车动作,到可以自己翻身下床,灵活迈步走动和转身变向,原本深受帕金森病折磨而肢体僵直震颤的陈老伯,几乎天天都能收获新的惊喜。“我自己也是医生,知道DBS手术对我爸这样的帕金森病患者是有效果的,但当地医院没有条件做,来蓝十字是来对了。”陈老伯的女儿看到父亲恢复如此之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开机不久,患者已可轻松“踩单车”

  同样为陈老伯良好治疗效果高兴的,还有与他同病房的病友金老伯(化名)。住院一个多月的金老伯,和陈老伯是“邻居”。金老伯记得,陈老伯刚来医院的时候只能卧躺,不能翻身和动作,表情呆滞,看上去病得很重。“简直太神奇了,开机以后他手脚能动了,动作还很灵活,也能说话了。开机几天他就能起床了,生活也能自理了。思想活跃,跟我交谈很流畅。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金老伯说道。同时,刘伟钦主任时常来关心患者病情,还会主动向陈老伯耐心讲解帕金森病康复注意事项,这些细节也深深打动了他。

▲ 如今,陈老伯恢复了正常生活

  2021农历新年已越来越近,陈老伯即将于近期出院。他为刘伟钦主任和管床医生杜立功送上了绣有“医德高尚 仁心仁术”八个大字的精美锦旗,感谢刘主任团队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让他收获了一份如此厚重的“新年大礼”。

▲ 患者为刘主任送上锦旗致谢

  在辞旧迎新之际,陈老伯也祝愿更多像他这样的“帕友”树立信心,通过积极治疗,摆脱疾病的束缚,拥抱崭新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