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该“努力存钱”还是“咬牙买房”?退休银行经理给出答案
眨眼间,正式步入了2021年,回望过去一整年,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难以忘怀。原因很简单,楼市形势复杂多变,持房者苦于降价抛房,在市场横盘的敏感时期,快速止损恐怕是唯一的途径,而购房者虽说选择观望,但不得不说内心仍掺杂的一丝购房热情,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仍对房价看涨。仅从这2点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市场两极分化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甚至在调控加码情况下,直接影响开发商层面供给市场。
俗话说百因必有果,任何事物的发生背后必然存在底层逻辑。例如为什么去年多个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下行?有人说这就是政策天花板,在限价限制房价前提下,房价想要明目张胆上涨的可能性为零。也有人说消费规模上涨乏力,难以支撑过去快速上涨的投资增速。简单来说,就是建房子比卖房子快很多,此时市场甚至呈现过剩趋势。在我看来,本人观点倾向于后者,房价的走向基于供需关系,即使开发商多拿地、多建房,可一旦市场根本卖不出去,商品价值必然迎来一波拐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杠杆率接近60%,也就是说有能力买房的人早已入场,只剩下经济实力有所欠缺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买房压力日益渐增,例如结婚买房、孩子上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六个钱包买房也是被迫之选。
由此可见,对于接下来准备买房的人来说,此时该不该买房就显得尤为重要。若结合今年楼市格局,2021年该“努力存钱”还是“咬牙买房”?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买房优势能得到一定体现。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当前楼市格局的定位,从政策定位来看,2020年1-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高达458次,其中有39个城市出台相关政策。表面上来看,跟2019年全国调控600余次相比较有所下行,但请大家注意,去年第一季度销售基本泡汤,所以整体来看是调控持续加码。事实上对于这一点,相关部门言行一致,官媒多次重申“房住不炒”,住建部多次约谈火热城市,这一系列信号都佐证一个现实,那就是想借着政策拐点刺激市场无疑是异想天开。基于这个结论的前提下,此时买房最直接用影响就是变现周期只增不减。这一股压力主要来源于本地市场,开发商迫于自身债务压力打折促销,也许对于持房者来算,此时购房成本最低。但在整个市场走势下,仍处于中等水平,简单来说,开发商现在能打折促销,那么未来房价仍有下行空间。简而言之,那就是以市场下行为起点,若想继续等到上行拐点,短暂2年长则4年,但你真的等得起吗?其次在一二线城市纷纷降低落户标准、四线城市购房补贴前提下,市场终究还是水往高处流。除外一二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省会等地区仍处在人口红利范围之内,其他城市我只能说有点难,人口始终净流失、产业结构单一,买房不亏钱似乎成为部分人群所希望的结果。
至于“努力存钱”的结局如何,其实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2020年11月M2同比增长10.7%,相对于以往的增速8.2%、8.1%、8.7%有着明显涨幅,也就是说流入全行业资金变多,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点和大家的衣食住行消费直接挂钩。如果将资金存入银行,传统利率也就在4%左右,当然定期利率会高于活期,但如果是定期,却又失去了其他投资机会,这一点大多数人并不会考虑。也就是说在着眼于其他投资时,单纯将资金存入银行财富并不会得到涨幅,更多的是起到保值的作用。
总的来说,新一轮调控楼市存在一定拐点,最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形成规模效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咨询了一位工作几十年的退休银行经理,他给出了在我看来相对合理的答案。他表示从风险角度来看,“努力存钱”的本质是保值,即使是亏损也只是利息而言,但对于“咬牙买房”来说,这就是抬高自身金融杠杆,其本金有着亏损的风险。对于那些普通工薪阶级来说,建议选择努力存钱,当手上资金足够首付50%甚至达到70%时吗,选择买房是最低风险的。但对于投资性群体来看,其风险本身就有一定认知,如果是一线强二线城市,甚至有地段优势的房子,买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管怎么说,弱杠杆、手上保证有一定现金流是最优先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