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什么|唐招提寺探秘
上一篇:比京都更古老的是奈良,比奈良更古老的是白凤文化|南都七大寺之兴福寺和药师寺
前文说完西天取经的玄奘,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寺庙与唐朝另一位名僧有关,他就是东渡授戒的鉴真(688-763)。鉴真本是扬州大明寺的住持,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睿与普照受圣武天皇和日本佛教界之托邀请他前往日本传授戒律。从当年出发到最终抵达日本,鉴真前后历经五次磨难,第五次甚至被风浪吹至海南岛,险些丧命,返回扬州途中,随行的荣睿病故使鉴真悲痛万分,加之南方暑热引发眼疾,竟致双目失明,但却更坚定了他东渡的决心。公元754年,鉴真终于成功到达奈良,受到当时的圣武上皇和孝谦天皇(718-770,与前面提到的称德天皇为同一人,曾两任天皇)的热情款待。
当时日本国内对出家为僧基本没什么限制,许多人为逃避赋税和兵役而选择出家,于是出现大量“私度僧”(未经正式仪式自度为僧)。政府一方面利用佛教加强统治,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佛教过度发展影响赋税和兵役制度,于是决定学习唐朝的授戒制,即由高僧主持仪式,通过考试确定进入佛门的资格,但是日本缺乏深谙此制度的高僧,这才促成了他们对鉴真的邀请。
鉴真一到,孝谦天皇马上下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但很快遭到日本“自誓受戒”派僧人的反对,鉴真决定与其在兴福寺公开辩论,双方最终达成妥协,共同认可了作为大乘佛教最正式的具足戒必须遵守“三师七证”的标准,即三位师长七位证人共十位前辈在场授戒。随后鉴真在东大寺大佛殿前开设戒坛,为圣武上皇、孝谦天皇及众僧授戒,在日本开启了正规的戒律制度,他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之祖。
公元759年,朝廷将已故新田部亲王的旧宅赐予鉴真用来创建唐招提寺。“招提”指在佛身边修行的道场,“唐招提寺”等于是专为唐朝来的鉴真和尚修行而建的道场。由于该寺为日本首个律寺,因此又称建初律寺,现在仍为日本律宗总本山。
顺着药师寺玄奘三藏院伽蓝西边的小道一路向北便是唐招提寺。中间插一句,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家名叫“四佳苑”的古董店,门口牌子上写着“骨董”,当时觉得诧异,难道是错别字?回来一查,原来“骨董”才是中国古代的正宗说法,“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这个词自北宋就开始使用了,直到明朝晚期才出现“古董”一词,“古”因指旧物而意思相通,但似乎没有“骨”来得传神。
买过600日元一张的门票后,我们走进唐招提寺的南大门,迎面便是雄伟的金堂。这是一幢单檐庑殿顶建筑,为日本唯一保存至今的建于奈良时代的金堂,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也是现存最大的天平时期的建筑。据说唐招提寺建成之初被称作“海东无双大伽蓝”、“绝尘名刹”,其辉煌由此金堂可见一斑。
金堂内供奉着本尊干漆卢舍那佛、药师如来、千手观音、梵释二天、四天王等,均为天平文化中的佛像雕塑代表。
金堂北边是讲堂,也就是传经布道的地方。它是鉴真创建唐招提寺之初,朝廷将平城宫的东朝集殿赐予该寺迁筑而成的。如今曾占地一百公顷的平城宫早已片瓦无存,唯有这一建筑因迁移至此而得以存世。讲堂内部供奉的是本尊弥勒如来(镰仓时代制作)和持国、增长二天王的雕像(奈良时代制作)。
在金堂与讲堂之间庭院的东侧矗立着寺内唯一的多层建筑:鼓楼,因1240年建成后安放了鉴真大师的三千佛舍利,故也称舍利殿。
与之相对的西侧位置上是钟楼。
鼓楼东边有座长长的建筑,是镰仓时代所建三面僧房中的东室,西室和北边的食堂已不复存在。这里曾是律僧们起居的住所,如今也成为古代寺院作为学问寺实行全寄宿制的历史见证。
再向东还有两座校仓(可防潮的屋子),南边为藏经楼,北边为藏宝楼,其中藏经楼为该寺创立之前新田部亲王宅邸原有的遗存建筑,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校仓。
从这里向东走是片树林,林中的“小”池塘有个“大”名字叫沧海池。因为游客稀少,显得格外静谧。
这里的树下长满了绒毯般的青苔,让我想起京都的祇王寺。
北边湖畔的树上开着红花,让原本阴郁的气氛多了几分生机。
走着走着,路边出现一座高台,那是鉴真大师之墓。大师在此修行四年后于763年圆寂,享年75岁。按说佛教兴盛的日本高僧辈出,史上留名的亦不在少数,但死后大都没于荒冢。真正身后一千二百多年香火不断始终受人朝拜的只有鉴真一人。
墓西不远有座殿宇,是把兴福寺旧一乘院门遗址的辰殿经过精密复原移到此处的古建筑,现在成为安置大师尊像的御影堂,每年只在6月5-7日开山忌的三天里开门供人瞻仰。
御影堂西南方向有个开山堂,供奉着唐招提寺的开山之祖鉴真和尚坐像。
传说鉴真大师不仅带来了佛法戒律,还引进了扬州特产的琼花。在西北角的一处小院里就种着这种如今被定为扬州市花的琼花。
琼花素以叶茂花繁、洁白无瑕名扬天下,传说隋炀帝就是为到扬州赏琼花而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北宋学者刘敞曾称赞它为“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
沿中轴线西边的小路向南走,可以看到三层石造的戒坛,就是出家人正式受戒的地方。上层安放的宝塔是1978年模仿印度圣地古塔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