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到内资,你赢了什么?
专栏作者/竞仪
淹没在理科班里的文科高材生,从事在医药行业里的文艺小青年,爱健身爱码字爱生活的小女子一枚。
写在前面
生活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并不一定都是十分夸张的镜头。但该纪念的还是要纪念,该庆祝的也不可忽略,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情趣。
职场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群体中的仪式感通常会更加的震撼人心。那么新员工培训大概就可以算是一个新人加入一家企业的最具有仪式感的纪念之一了。我们不禁要问你家的新员工培训仪式感还在吗?
1、从前——外企最诱人的就是完善的培训体系
曾几何时,人们对外企趋之若鹜,也吸引了很多高学历的人才不惜从基层的销售做起。问及原因,外企的完善规范的培训一定在选择的理由当中。
那时候的医药销售精英们渴望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再进入区域里实战摸爬滚打大显身手。这种体制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销售精英真的大部分是理论扎实,懂战术,善实践。从数据分析到竞品剖析,再到策略制定,方案落地、资源整合,完美共赢等等几乎是行家里手。
这也导致在那一个时期,走在医院的走廊上,从气质谈吐上就可以明显区分国内企业与外企员工。
那时候最扎实的培训就是新员工培训,几乎从公司的愿景及价值观、内外部行业政策的了解、产品的了解、市场的剖析、商务礼仪等等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培训。
结束了新员工培训总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相对而言当时的新员工培训由于涉及的领域颇多,所以培训周期也相对较长,在这个时间里也让很多医药精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甚至多年后职场当中碰面时还是会追忆曾经“同班”的情谊。
2、变革——外企去培训化,内资企业逐步完善培训体制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外资企业在组织架构中也越来越倾向去除冗余的部门。培训部属于非创收的部门,逐渐呈现轻量化的趋势。
新员工的培训职能由于培训部门轻量化的调整以及市场部门业务量的激增变得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个负担。于是关于新员工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外企会选择下沉进入销售区域,由销售经理来完成这个任务。
这样一来我们暂且不论培训的效果,单从形式上面来看就已经失去了原本应该具有的仪式感。那么效果会怎样呢?那只能说是千人千面,不同的销售经理对产品的认知也是各有不同的,再加上销售经理在表达方面也未见都很擅长,所以新员工培训逐渐流于形式化。
这从某种意义上面体现出了外企医药销售行业的总体生意特点:趋向于急于求成,而不再像最初进入中国那样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或者说转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形式从填鸭式到优胜劣汰的自然形式。
这样的培训形式最大的弊端可能在于仪式感消失之后的群体观念建立会较为缓慢,简言之就是对公司的愿景和价值观的认同周期会有所延长,甚至会出现人员流动率增加的风险。
与外资企业相反的操作是,内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尽量健全培训职能,期待能够给员工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多的便捷帮助。在新员工的培训上也更加注重仪式感的加强,在短期内让新员工尽快适应企业的文化,了解企业的使命和责任感,建立一定程度上的企业认同感。
3、未来——多兵种作战,各显神通
对于组织架构庞大,分工精细的外资企业来讲,将部分培训职能下放到销售管理者的手上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那如何能够让销售管理者对于新员工培训发挥最大的效能呢?而不仅仅是完成销售管理考核中的KPI呢?这就需要外企增加对销售管理者层面的相应培训技巧的辅导,强化培训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而不仅仅是将课程题目直接下放,幻灯直接分发就结束工作。
对于销售管理者,他们具有先天实战大量经验储备的优势,但是如果不加以相关辅导,很容易就成为一次经验分享。也就是说,对于销售管理者要进行相应的知识萃取和提炼的辅导,才能够真正的提升销售管理者在培训方面的技能。
结束语
新员工加入一家公司,无论你的培训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这都是自己人生的一次再出发的新征程,要记得给自己一个像样的仪式感。
要先弄清楚到了新的环境首先需要了解清楚的内容有哪些:比如关于规章制度,关于企业价值观、关于产品以及竞争对手、关于市场策略及匹配活动、关于团队文化等等。
只要我们销售人员自己心里清楚我们需要得到什么才能快速融入,那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如果有统一的文档或者培训提供最好,如果没有我们要积极寻求帮助,为自己的全新旅程做好充分的补给才可以一路畅行无忧。
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式的转型,销售架构的调整,医药人职能的转变,这使得作为支持的培训部门担负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培训技术如何与时俱进?培训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赋能销售团队?培训部门如何更好地协助其它部门?
2020年7月15日-17日,思齐3E商业运营年会(第五届)聚集医药行业众多专家及资深人士,从“效能、效率、效益”出发,给药企内训师提供更多方向指引和实战指导!